你还记得“燕舞,燕舞 燕舞广告

燕舞广告(还记得《燕舞,燕舞》吗
“当时的年轻人,
谁会把一台严武牌四角录音机带到街上,
谁更时尚!"
图片:新浪科技
江苏盐城郊区海贸路上有一家家电维修店 。店主姓王,店铺逻辑上挂着“王师傅家电制冷维修”的招牌 。但“王师傅”特意在前面加了一个属性:前燕舞厂 。
从这家修理厂出发,步行几百米,就是原严武电气集团所在地 。现在它是一个名为焰炟花园的住宅区 。“这和严武工厂没有关系 。”小区保安向采访人员伸出了手 。
如果回到上世纪80年代,“严武”这个词是真正的金字招牌,是时尚和潮流的化身 。
之一首广告曲《燕舞,燕舞,一首歌换一份爱》在大街小巷传唱,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符号 。
但“燕舞”的光芒消退得太快,从兴盛到衰落直至最后彻底“消亡”,前后不过十年 。
然而盐城人终究不愿意“燕舞” 。
9月20日,盐城市 发文,决定通过并购方式将严武集团有限公司调整为市 直属企业 。文件中明确,严武集团是盐城一级企业体系,主要从事盐城空港口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开发、产业投资等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特别强调,调整后的严武集团还将“承担振兴严武品牌的任务” 。
事实上,近二十年来,盐城一直没有放弃拯救“燕舞”的努力 。然而这一次,这个命运多舛的品牌被推到了更高的起跑线上 。
这一次,
老字号能涅槃重生吗?
《新连馨》和《打鸡血》
在经济相对薄弱的苏北,“燕舞”的出现曾被视为当地产业振兴的象征 。
“燕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8年 。这一年,严武集团的前身盐城无线电总厂成立 。自此,著名的“严武”品牌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 。
原盐城无线电总厂副厂长张如忠在严武工作多年,经历了严武从无到有、从繁荣到衰落的全过程 。
1984年,曾经在上海录音器材厂工作的张如忠被“挖”到了严武工厂 。他刚进工厂时,工厂产值只有几百万元,员工只有四五百人,都是无线电,共用一个“燕”字 。严武的产品在销量和声誉上远远不如上海海燕 。
但很快,“燕舞”的发展迎来了转机 。张如忠记得,他在厂里的之一年,电子工业部组织“创先争优”,严武厂连注册的资格都没有 。但到第二年,《燕舞》获得了二等奖;第三年,“严武”再接再厉,稳操胜券,荣获部级优质产品称号 。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随着改革开放,三洋等日本品牌生产的盒式磁带录音机作为“奢侈品”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严武工厂的技术人员通过逆向工程在江苏省率先开发出同类产品 。由于售价相对较低,一度“奢侈品”成为普通人都能拥有的“家用电器”,“燕舞”迅速占领市场 。“严武”品牌的传奇也拉开了序幕 。
“那时候的年轻人,谁拿着一台严武牌四角录音机上街,谁更时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张如忠的脸上依然充满自豪 。他记得当时只要“严武”的产品投放市场,肯定是供不应求:“1983年春节,我们在北京办了之一次展览 。凌晨两三点,无数人冒着严寒,排着长队,只为买一台严武牌录音机 。”
“艳舞”的火爆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张如忠的故事刊登在1984年1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 。在这篇题为《燕舞》的文章中,为什么记录者令人赏心悦目?在《吴言》的报道中,采访人员将“吴言”的成功归功于产品的新颖、可信和廉价 。
《人民日报》的这篇报道让张如忠印象深刻 。多年来,他一直坚信一个简单的道理:占领市场的关键在于产品 。张如忠告诉采访人员,当时“严武”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不遗余力,整个工厂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我在厂里管技术 。那时候为了开发新产品,加班加点几天几夜不回家是常事 。”
亮点一直埋下隐患 。
1984年,《燕舞》电视广告登陆央视 。当时不到20岁的辽宁小伙子苗海忠,唱了一句“一曲到一份情”,成为中国广告史上最著名的广告语之一 。
那是燕舞最美的一年 。随着市场份额和销售数字的快速发展,“严武”开始迅速扩张,新建的严武综合生产大楼成为当时盐城的标志性建筑 。据张如忠回忆,到1987年,严武工厂的员工人数将近5000人 。严武工厂员工的工资和福利让几乎所有盐城人羡慕 。
1988年,已成为中国更大的录音机生产基地的“燕舞”达到历史巅峰,生产整机110.8万台,产值4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 。然而,那年夏天,严武工厂接连发生两起火灾,就像一个不祥的预兆,为严武的衰落做了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