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究竟有多少大学生能接受婚前同居和同性恋爱?( 三 )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向越来越不注重经济取向的“后物质主义转型”的特征 。 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公认的测量后物质主义的指标 。 根据这一指标 , 调查显示 ,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以混合型为主(62.7%) , 其次为后物质主义者(18.7%)、物质主义者(15.5%) 。 这说明在物质充裕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越来越不注重以经济为取向的物质价值 ,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普及开来 。 而后物质主义者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明显增强了自我表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 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积累使“90后”大学生不再需要为基本的物质保障投入太多的个人精力 , 也正是这些坚实的物质基础 , 让他们在精神追求、自我释放、个性张扬等方面的探索具有可行性 。
【#文化纵横#究竟有多少大学生能接受婚前同居和同性恋爱?】(五)网络原住民
当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 如果说对于前几代人而言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平台的话 , 那么对于“90后”而言互联网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 互联网影响并塑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 。
(订阅《文化纵横》2020年杂志 , 赠文化纵横电子刊6个月VIP权限 , 免费畅读、畅听所有已出杂志)
互联网对大学生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 与报纸、电视、广播及其他信息渠道相比 , 互联网作为大学生主要信息渠道所占的比例高得惊人 , 约91.5%的大学生最近一年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是互联网 , 报纸占0.8% , 电视占4.6% , 广播占2.4% 。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总体水平较低 。 调查显示 , “从没有”或“很少”在互联网上参与讨论政治、政策事务的大学生占全体的72.1% , 而“经常”参与的大学生仅3.4%;“从没有”或“很少”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政治性内容的占全体的69.2%;“从没有”或“很少”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政治观点的占75.7%;“从没有”或“很少”在互联网上就争议性事务、群体性事件、网络抗议发表观点的占68.4%;“从没有”或“很少”参加在线请愿或公共议题投票的占73.4% 。
有意思的是 , 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与网络自由却非常重视 。 75.3%的被访者非常关注个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80.5%的被访者非常关注个人隐私信息(通讯录、照片等)的安全;54.1%被访者反对为了互联网使用的便利而泄露个人信息 , 仅有24.9%的被访者认为为了便利可以接受个人信息的泄露,72.2%的被访者反对通过雇用网络水军等方式来影响互联网舆论 。
当代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上述社会心态 , 与主流价值观之间可能发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对于这些问题 , 从调查结果来看 , 我们认为:
一方面 ,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 , 其可能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与主流价值观的最终取向不谋而合 , 在部分领域甚至有所过之;
另一方面 ,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有其特点与自身的规律 , 与主流价值观之间也存在着张力 。
▍大学生社会心态与主流价值观的耦合关系
无论是当代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 还是强烈的认同感 , 都与稳定、秩序、国家、民族、中国道路的选择紧密相连 , 特别是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 , 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
大学生社会心态与主流价值观最关键的耦合点 , 就在于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对国家和现有秩序的支持 。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 目前中国内地的大学生群体不太可能在较大范围采取影响社会稳定的行动 。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 对国家整体高度认同 , 对社会感知“未来可期” , 对生活感知保持着一种整体良性互动的自我调适心理 。 经过历练 , 他们能扛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重任 。
首先 , 在前文中提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整体评价较好 , 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 这表现了大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高度认同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 认同改革开放的大学生与不认同改革开放的大学生的比例超过5∶1 , 这充分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道路是高度认可的 。
- #静月斋文化#鬼火婆婆,民间故事:清明祭
- 微鉴史事■漫谈风靡古代的行酒令文化,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 「老孙爱影视」用实力说话,告诉你微胖究竟有多美,韩国健身女神
- 「国枰艺术文化」精品推荐:千古大帝——康熙帝的雅物马蹄尊
- 『前后文化』别娶生妻”,从李纨到薛宝钗,讲讲为何“生妻”不能娶,“宁穷死
- #文化产业融媒体#中国的佛教圣地——五台山
- [文化随想录]法国的国鸟是高卢鸡,中国的是什么?很少人知道,美国的国鸟是鹰
- 「低吾文化说」那宋美龄是怎么处理和她的关系呢?,蒋介石和毛福梅离婚不离家
- 纵横五千年:还有灭蜀战功,为何全家惨遭杀害?,邓艾既没有谋反
- 文化观微▲究竟是谁写的?杏花村又在何方?,最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