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推动西南地区共享发展战略研究

一、前言
西南地区包含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面积、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占全国的 26%、14%、11%,是我国七大自然地理分区之一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人均收入偏低、脱贫攻坚任务较重 。此外,西南地区单位 GDP 废水排放量、SO2 排放量分别为国家平均水平的 1.2 倍、1.8 倍,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增强 。然而,西南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水能、天然气资源,如四川省、云南省水电装机量之和占全国的 40% 以上,四川省、重庆市天然气基础储量占全国的 30%;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国家战略部署下,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
西南地区能源供需特征差异显著,互补优势明显 。①四川省能源资源整体情况为:水资源、常规 /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煤炭资源有限,风能资源较贫乏,太阳能资源局部富集;电力、天然气外送比例分别达到 44.4%、47.3% 。②重庆市能源资源总体匮乏,属于一次能源匮乏地区,具有“贫煤少水、富气无油”的特征;天然气外调比例为 16.4%,但电力调入比例达到 55.8% 。③云南省能源资源以水能、煤炭、太阳能、风能为主,水力、风光资源丰富,而煤炭资源、油气资源相对匮乏;云南省电力外调比例高达 52.3% 。④贵州省能源资源包括丰富的煤炭资源、一定规模的水能资源,但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煤炭产量呈下降趋势;煤炭、电力外调比例分别达到 33.5%、78.2% [2] 。⑤西藏自治区水电、光伏资源极为丰富,但受限于山高谷深的地形地理特征、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相对困难 。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实现西南地区能源资源的协调开发与利用,将比相关省份独立发展单一特色资源投入成本更低、综合效益更高,对于区域性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也有更强的带动作用 。
西南地区既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也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生态保护战略的难点区域,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区域;需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分析西南地区能源革命的推进路径 。本文以西南地区能源–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为切入点,研究能源革命推动西南地区共享发展的战略举措和对策建议 。
二、西南地区能源–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差异明显
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为 4.2×108 kW,集中在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天然气资源储量占全国的 29%,集中在四川省、重庆市;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0%,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石油资源短缺,储量仅占全国的 0.3%;太阳能资源局部较丰富,除云南省之外的地区风能资源整体贫乏 。
(二)清洁能源生产占比高,终端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尚需优化
2017 年,西南地区(不含西藏自治区)一次能源产量构成中,一次电力(非化石)、天然气分别占到 64%、13%,均大幅高于全国水平(16.8%、 5.2%);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程度较高,煤、油气、非化石能源的比例为 42∶26∶32,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0∶26∶14)[3];终端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尚需优化,煤在工业、住宿餐饮业的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分别为 47%、40%,次于全国平均水平(38%、23%) 。
(三)能源自给率差异显著,但综合缺口不大
西南地区综合能源自给率为 88.4%;电力、天然气输出特征明显,自给率分别为 126%、114%;石油消费基本依赖区外调入,自给率仅为 0.1%;煤炭生产、消费量基本对等,自给率为 94% 。根据相关省市的“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数据:四川省综合能源自给率为 82%,输出电力、天然气,调入煤、石油;重庆市综合能源自给率为 45%,煤、石油、天然气、电力均需调入;云南省综合能源自给率为 109%,输出电力,调入煤、石油和少量天然气;贵州省综合能源自给率为 139%,输出煤、电力,调入石油和少量天然气 。
(四)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环境约束性逐步增强
2010—2018 年,西南地区 GDP 从 3.7 万亿元增长到 9.5 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 12.4%,高于全国水平(10.3%)[3,4] 。然而,对比各省市 GDP(见图 1),除四川省处于较靠前位置(全国排名第 6 位)外,其余省市均处于靠后位置 。西南地区仍属于欠发展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多、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落后 。在生态环境方面,西南地区整体状况良好,其中云南省最优;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趋于显现,部分地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明显、森林覆盖率下降、矿区污染未能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