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会恐婚恐育 为什么有人恐婚恐育

除了老生常谈的教育、住房等成本高启,让很多年轻人对婚育望而却步,背后更涉及区域经济不平衡、婚姻价值观重构、女性生育权未获足够尊重等一系列深层社会问题

年轻人为什么会恐婚恐育 为什么有人恐婚恐育

文章插图


文 | 毛大庆
编辑 | 朱弢


昨天是女性朋友们的重要节日 。近几年,我非常欣喜地看到,“三八妇女节”越来越受到中国社会的重视,女性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所受到的尊重和起到的作用,都呈上升趋势 。


欣喜之余,却仍有一些问题摆在那里,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全社会的重视,并设法从根本上解决,将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阻碍,甚至可能触发社会危机 。
这些问题,归总为两个字:婚、育 。


除了老生常谈的教育、住房等成本高启,让很多年轻人对婚育望而却步,背后更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逐年提升、婚姻价值观重构、女性生育权利未获足够尊重、伴随老龄化社会的赡养焦虑等一系列深层社会问题 。


种种问题,加总到女性个体最重要的两个生命节点“婚、育”之上,无论是各级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社会组织,乃至全社会的意识层面,都亟待提升在婚育成本危机和女性生育自由层面上的理性认知,并尽快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 。


年轻人为什么会恐婚恐育?

首要的一个原因,来自于流动型社会的生活焦虑 。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步调整,可以看到明显的人口流动加速趋势 。


本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是1.21亿,占当时全国人口比重不到一成;1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了1亿,比重也上升到了16.5%;2020年,中国的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占全国人口的26.6%,这意味着,每四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
流动人口数量逐年提升的根源,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因为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得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


在流动人口中,有一大部分是年轻人,且正处于择偶、建立家庭、生育的旺盛期 。但是,这些人在抵达一座陌生的城市后,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站稳脚跟,如何谋生,如何在事业上获得发展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寻找伴侣,结婚育儿的生活问题 。


这其中,又存在外地人之间、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不同婚恋关系,其中充满着大量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婚恋关系非常脆弱,稍遇挫折,婚恋进度就会停滞不前 。


当生存与生活成为一道单选题时,绝大多人都会选择前者 。


另外,女性的婚姻观的改变,无形中提升了婚姻意愿 。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婚姻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获得延续的必由之路 。


随着女性知识技能的普遍提升,她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必然带来更高的自我追求 。


现代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对于个人生活质量有更高、更多的诉求,对婚配对象的综合考量标准也在提升,她们不再把婚姻与生育作为纯粹因果关系看待,于是,结婚与生育之间不再具备必然联系 。


很多职业女性、知识女性,对于婚姻的看法颠覆了传统观念,对婚姻的可持续性、耐久性、生活质量的保障、乃至配偶在个人趣味上的契合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将导致她们找到合适婚配对象的概率降低 。


与此同时,男性在婚姻观上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婚姻的忠诚度正在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诱惑的考验 。


近年来,女性在怀孕期间,丈夫出轨的概率逐年提升,再加上频繁出现的社会名人、明星在婚姻上呈现出的负面示范作用,令人们对婚姻的存续和健康度有了更多的疑虑 。


从社会价值体系的角度分析,婚姻观变迁的背后,是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来财富积累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拜金主义的蔓延,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从而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婚恋观念 。


当实用主义成为主流,婚姻这种以奉献与包容作为存续基石的社会关系的稳固度,必然会降低 。由此,也使很多女性对婚姻产生了天然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再一次降低了适龄人口婚恋成功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