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北宋名相吕夷简,为何褒贬两重天,难道只因为他的对手是范仲淹?

【历史故事】北宋名相吕夷简,为何褒贬两重天,难道只因为他的对手是范仲淹?
文章图片
吕夷简:细风先动柳 , 残雪不藏梅
花了巨多的时间 , 又看了一遍电视剧《清平乐》 , 尽管剧中有大量我不甚喜欢的后宫描述 , 但里面出现了许多在众多电视剧中不可能展现的名字 , 让我尤为心动 , 如苏舜钦、蔡襄 , 晏殊 , 韩琦、富弼等等 。
可以说 , 这是一部比那些号称正剧的作品还要靠谱的言情剧 , 其想象合理 , 台词贴切 , 服饰华丽 , 场景考究 , 于我而言 ,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 。
在这群英荟萃的人物中 , 有一位倒是有些颇能让人回味 , 这便是第一个出场的高官吕夷简 , 他应该是电视剧中唯一能看似如奸臣之人 , 也是北宋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宰相之一 , 因为他的主要对手是被后世高赞的范仲淹 。
【历史故事】北宋名相吕夷简,为何褒贬两重天,难道只因为他的对手是范仲淹?
文章图片
范文正公一生数次遭贬 , 其中一次就是因为吕夷简的弹劾 , 而他周围聚集着很多当时的清流人物 , 亦是文学史上的高光之人 , 于是 , 他们对吕夷简是群起攻之 , 称其是“李林甫复见于今也 。 ”怒斥其为“自夷简当国 , 黜忠言 , 废直道……”
而后来的文坛领袖 , 当时范仲淹的小弟欧阳修更是一针见血 , 他直言骂吕夷简是“二十余年间 , 坏乱天下 。 人臣大富贵 , 夷简享之而去 , 天下大忧患 , 留与陛下当之 。 夷简罪恶满盈 , 事迹彰著…”
这直接就将其视为祸乱天下的大奸臣 , 所以 , 尽管吕夷简未被列入《宋史奸臣传》 , 却因被这一帮人不齿 , 其实也同奸臣无二了 。
【历史故事】北宋名相吕夷简,为何褒贬两重天,难道只因为他的对手是范仲淹?
文章图片
说起这吕夷简 , 他可不是一般之人 , 首先 , 他是妥妥的官二代 , 那个据说写有《寒窑赋》的状元宰相吕蒙正便是他的叔父 , 在仁宗朝时 , 他三度拜相 , 担任宰辅的时间长达不可思议的21年 , 深受官家爱戴 , 是北宋执政时间最长的执宰 。
虽说“北宋出相” , 但真正的名相很多却不是太出名 , 如《清平乐》中的王曾、李沆等等 , 包括这吕夷简 , 其实都并不太为人所知 , 出名的主要是有诗文名 , 或者在某个领域有重大贡献之人 , 如晏殊、如司马光、如王安石 , 但有些只是副相 , 并未在朝堂主政 , 因道德文章而名扬后世 , 如范仲淹 。
仁宗朝人才济济 , 光耀后世 , 在这众多的能臣中 , 吕夷简能“当国柄最久 , 虽数为言者所诋 , 帝眷倚不衰” , 这可不是一个奸臣能做到的 , 也绝对不能以一句“专事迎逢之事”能解释 , 若无大智慧能为官家摆平各项复杂的事体 , 平衡各方关系 , 万无能久立朝堂之理 。
【历史故事】北宋名相吕夷简,为何褒贬两重天,难道只因为他的对手是范仲淹?
文章图片
有宋一朝不杀言官文臣 , 仁宗朝更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标杆 , 大臣怼皇帝乃寻常之事 , 大不了就是被贬出京 , 反而成就了其耿直之名 , 几个回合下来 , 便会赢得清名 , 如果现能写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 那定会被时人狂赞 , 其实于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 却是毫无帮助 。
吕夷简虽不是“天地间一等一的人才” , 但他办事干练老辣 , 又颇知进退 , 22岁进士及第后便入朝为官 , 他是从基层做起 , 在外地为官达16年之久 , 并得到宋真宗“有为国爱民之心矣!”的高度评价 。
他在各个层级都受到过磨练 , 是凭着才能一步步做上来的 , 故而 , 他深谙为官之道 , 而且在他所任的岗位上 , 都能做到不畏权势 , 为民请命 , 兢兢业业 , 又通权练达 , 有“廉能”之美誉 。
【历史故事】北宋名相吕夷简,为何褒贬两重天,难道只因为他的对手是范仲淹?
文章图片
他的能力曾引得当时的宋真宗将其名刻于屏风之上 , 时时关注他的一言一行 , 此事于史书记载为:“夷简治开封 , 严办有声 , 帝识姓名于屏风 , 意将大用之也 。 ”
及真宗赵恒驾崩 , 12岁的太子赵祯即位 , 是为宋仁宗 , 太后刘娥主政 , 她便是“狸猫换太子”的主角 , 虽聪敏干练 , 然终是一贫家之女 , 在诸多时政的处理上要依赖于身为副相的吕夷简 。
而在这一时期 , 吕夷简是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 , 将各项事务处理得是滴水不漏 , 为大宋王朝进入一个太平盛世 ,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正如《宋史》所言 , “自仁宗初立 , 太后临朝十余年 , 天下晏然 , 夷简之力为多 。 ”
【历史故事】北宋名相吕夷简,为何褒贬两重天,难道只因为他的对手是范仲淹?
文章图片
在吕夷简辅佐刘娥的十余年中 , 能做到公忠体国 , 他识大体 , 讲原则 , 但却在此基础上又充满着人情世故 , 特别是在处理仁宗生母刘妃的事情上 , 他帮助刘娥渡过了难关 , 避免了朝廷内部的一场血雨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