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日本古代史:要了解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不可不了解林罗山其人

引言
要了解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 不可不了解林罗山其人——林罗山对朱熹学说并无什么新发展 , 也未提出什么超出朱熹学说的新概念、范畴和命题 , 但是 , 适应日本当时的国情 , 林罗山对中国儒学或朱熹学说的某一方面却有所强调与侧重 , 从而表现了林罗山朱子学的日本特色 。
在江户幕藩体制下 , 将军与大名 , 大名与武士之间 , 象西欧封建社会的封主与封臣一样 , 有封土赏赐和尽忠保护关系 。 因而就需要比中国更加强调封臣对于主君的效忠 , 如此才能稳定幕藩体制统治者的内部关系 。 于是 , 在忠孝观上 , 与中国的传统观点有些不同 。 在忠孝二者间 , 林罗山特别看重忠 , 他认为忠孝“二者不可得而兼也 , 舍轻而取重可也 。 ”林罗山所说的“重” , 自然是指“君国大事”比“父家之私事”更重要 。
与江户幕府从政治上禁止耶稣教的行动相配合 , 林罗山对耶稣教进行了思想批判 。 他批判耶稣教也是以朱子学为思想武器的 。 1606年 , 林罗山曾同其弟林信澄一起访问耶稣会教士不干斋·巴鼻庵 。 巴鼻庵曾著《妙贞问答》一书 , 书中对儒学、神道和佛教都进行了批判 。 罗山兄弟会见巴鼻庵后 , 双方即展开了激烈争论 。 罗山抨击造物主观念 , 认为先于天地的是“理”而不是“天主” 。 巴鼻庵则主张“天主”是“体” , “理”是“用” , 所以“天主”在前 , “理”在后 。 由于双方所使用的理论范畴诸如“理”的内含不一 , 争论自然是以无结果而告终 。
【历史故事】日本古代史:要了解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不可不了解林罗山其人
文章图片
然而 , 林罗山并非反对一切宗教 , 他与日本的固有宗教即神道结成了意识形态联盟 。 在此之前 , 神道一直处于神、儒、佛三教一致思想的影响下 。 林罗山则排除佛教 , 完全以儒家思想 , 尤其是以朱子学为神道奠定基础 , 致力于神儒调和 , 要把神道建设成理性的宗教 。 他说:“本朝神道是王道 , 王道是儒道 , 固无差等 。 ”还说:“神道即理也 。 ”“心外别无神 , 别无理 。 ”也就是说 , 除理之外 , 神和神道都不存在 。 所以 , 他把自己的神道说称为“理当心地之神道” , 同其他神道理论区别开来 。 林罗山一生除从仕50余年外 , 著作亦甚多 。 他批判佛教 , 促进了日本儒学的独立 。
【历史故事】日本古代史:要了解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不可不了解林罗山其人】藤原惺窝虽开创了江户时代的儒学 , 但一生未从仕 。 林罗山却不同 。 他在1607年23岁时 , 经藤原惺窝介绍 , 去京都二条城谒见将军德川家康 , 并由此仕官一生 , 历仕4代将军 。 林罗山曾在骏府长期侍奉退职将军家康 。 家康死后 , 林罗山又成为第3代将军德川家光的政治顾问 , “大受宠任 , 起朝仪 , 定律令 。 大府所须文书 , 无不经其手 。 ”1630年以后 , 德川家光为林罗山在忍冈建学塾 , 亲藩大名德川义直又在忍冈建孔子庙 。
林罗山在那里举行“释奠”仪式并主讲《尚书》时 , 将军家光亲自出席 。 这些都表明林罗山信奉的朱子学已受到江户幕府统治者的尊崇 。 以后 , 林罗山的儿子鹅峰和耕读斋也相继被任命为幕府儒官 。 林罗山死后 , 1690年江户幕府第5代将军德川纲吉在汤岛建圣堂 , 赏赐祀田1千石 , 又建昌平坂学问所(以后成为幕府直辖学校) , 任命林罗山的孙子林凤冈为大学头 , 成为日本教育事业的最高负责人 。 从此林家便世袭此职 。 地方教育也大多被朱子学者控制 。
【历史故事】日本古代史:要了解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不可不了解林罗山其人
文章图片
据日本学者统计 , 自1630年至1871年 , 在各藩藩校担任教授的1912人中 , 属于朱子学派的有1388人 , 居绝大多数 , 而直接出自林家学塾和昌平坂学问所的就有541人 。 由此亦可见朱子学是江户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 日本儒学得以独立和朱子学受到尊崇 , 不仅是藤原惺窝和林罗山等儒者个人思辨与努力的结果 , 也不独是由于江户幕府的将军德川家康等人的好学(如某些日本学者所说) , 实际上主要是因为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 尤其是幕藩体制统治者的需要 。
江户幕府的创立者德川家康 , 趁其主君丰臣秀吉尸骨未寒 , 即消灭寡妻弱子 , 夺取丰臣秀吉武力统一日本的成果 , 登上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宝座 。 1615年 , 他又公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有关朝廷和朝臣的各种法令》) , 规定“天子以才艺和学问为第一” , 迫使天皇完全脱离政治 , 给天皇的领地仅相当于最小的大名 。 依照旧的武士道德 , 德川家康消灭丰臣秀吉的寡妻弱子是背逆主君的不义之举 。 这样 , 如何说明德川家康建立新武士政权江户幕府的正当性 , 如何说明闲置天皇权力的合理性 , 便成为江户幕府面临的思想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