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军兵临大都城下,元军做了哪些抵抗?徐达为什么要放走元顺帝?

前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 , 元大都北门: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 。
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蒙语意为“铁锅”)带着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 ,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 以及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哈刺章等文武重臣趁着夜色打开城门 , 随即一路向上都狂奔而去 。
元主北奔 , 意味着元朝作为一个中原王朝的地位就此终结 。 那么问题来了 , 此时的明军近在通州 , 怎么会这么轻易就把“铁锅先生”给放走了呢?明军的两位主帅:徐达和常遇春 , 是不是真的因为此事而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呢?
【历史故事】明军兵临大都城下,元军做了哪些抵抗?徐达为什么要放走元顺帝?
文章图片
北伐大都
对于铁锅先生而言 , 现在当然不是洪武元年 , 而是至正二十八年 。 早在去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 , 当朱元璋还没有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开国称帝之时 , 其手下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已经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北伐行动 。
对于北伐该如何进军 , 鄂国公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捣元都” 。 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 , 笔者以为明军奔袭大都的成功概率应该很高 。 但是朱元璋的目的是完成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由南至北统一全国 , 这就注定他必须用兵谨慎 , 未言胜先做败的打算 。 所以老朱给出的方案是先取山东 , 再下河南 , 然后扼守潼关 , 最终进兵大都 。 这样一来即使明军中途作战不利 , 也可以保证全师而还 。
上曰:“元建都百年 , 城守必固 。 若如卿言 , 悬师深入 , 不能即破 , 顿于坚城之下 。 馈饷不继 , 援兵四集 , 进不得战 , 退无所据 , 非我利也 。 吾欲先取山东 , 撤其屏蔽 。 旋师河南 , 断其羽翼 。 拔潼关而守之 , 据其户槛 。 天下形势 , 入我掌握 , 然后进兵元都 。 则彼势孤援绝 , 不战可克 。 既克其都 , 鼓行而西 , 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十月二十三日 , 朱元璋传檄北方各地 , 发出了“逐胡虏 , 除暴乱”的历史最强音 。 次日 , 徐达大军抵达淮安 , 准备对北伐的第一个对手:沂州军阀王信动刀 。 十一月初四日 , 大军抵达下邳 , 随即对山东全境展开攻击 。 初十日 , 原本宣布投诚的王信降而复叛 , 结果两天之内就被明军平定 。 王信出逃 , 其父王宣被杖杀 。 十一月底 , 明军攻克山东重镇益都(今青州) , 兵锋所指 , 元军望风披靡 。
【历史故事】明军兵临大都城下,元军做了哪些抵抗?徐达为什么要放走元顺帝?
文章图片
十二月初五日 , 大都督府同知张兴祖率军破曲阜 , 孔子五十六世孙 , 袭封衍圣公孔希学至军门迎见 。 初七日 , 徐达大军攻下济南 。 到了月底 , 山东全境基本收复 。 数百年来 , 还没有哪个南方政权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平定山东 , 但徐达做到了 。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 , 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称帝 , 国号大明 , 年号洪武 。 然而就在明军势如破竹 , 一路高歌猛进之时 , 元廷依然在内斗 ,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之间还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 。
二月壬寅朔 , 诏削扩廓帖木儿爵邑 , 命秃鲁、李思齐等讨之 , 诏曰:“扩廓帖木儿本非察罕帖木儿之宗 , 俾嗣职任 , 冀承遗烈 , 畀以相位 , 陟以师垣 , 崇以王爵 , 授以兵柄 。 顾乃凭藉宠灵 , 遂肆跋扈 , 构兵关陕 , 专事吞并 。 貊高倡明大义 , 首发奸谋 。 关保弗信邪言 , 乃心王室 , 陈其罪恶 , 请正邦典 。 今秃鲁、李思齐 , 其率兵东下 , 共行天讨 。 ”—《元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
【历史故事】明军兵临大都城下,元军做了哪些抵抗?徐达为什么要放走元顺帝?
文章图片
与此同时 , 明军却放慢了脚步 , 开始巩固新占领的地盘 。 二月中旬 , 又一位大将:康茂才 , 被朱元璋派往济南协助徐达开展下一步军事行动 。 三月中旬 , 徐达向大明皇帝朱元璋上捷报 , 山东战役全部结束 , 共俘获元军三万二千余人、战马一万六千余匹 , 缴获粮食五十九万七千余石、盐五万三千七百余引、布绢八万七百余匹 。 大军随即通过水路 , 由郓城直扑汴梁(今河南开封) , 开始第二阶段河南战役 。
明军在山东的战果极大地震慑了河南元军 , 汴梁守将左君弼等人望风归降 。 四月初八日 , 明军在黄河岸边与元军主力展开决战 。 五万元军列阵北岸 , 准备等明军过河之时半渡击之 。 怎奈开国明军强悍到了极点 , 副帅常遇春身先士卒 , 单枪匹马突入元军阵中 。 后续明军鼓勇而上 , 元军瞬间崩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