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1912我读《史记》——打开文化的“函谷关”( 二 )


此后 , 每节语文课 , 都少不了老师对我从文章作者经历到创作时代背景的各类提问 。 而人活一张脸 , 生为一口气 。 为了规避提问时听而不知出丑 , 为了避免提问时无话可答的尴尬 , 为了实现提问时对答如流的倾泻 ,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我也提前“学语文” , 以备提问 。 长期下来 , 一节节语文课上一位位作者一篇篇课文的积累如我心头的太史公一次次地拾遗补艺 , 成我家之言 。 久而久之 , 老师的甚至开起“没有你讲不下去课啊”的玩笑 。
另一方面 , 再读《史记》 , 正如陆贾诫刘邦:“居马上得之 ,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曾经征服至上 , 军强为王的浅显历史观 , 也被读史时应无支持反对 , 无专爱偏袒 , 唯有公平不带自身情感 , 客观勿怀个人喜好的意识所颠覆 。 竟顿悟更早时读《三国志》喜曹恶刘的带明显偏袒性、支持性和尔后读《史记》好战恶政的怀倾向性、选择性的读史方式之肤浅而不可取 。 进而新的历史观、阅读念应运而生 。
刺头学生的刺逐渐被历史的积淀压钝 , 被知识的巨浪冲蚀 , 被文化的深厚磨平 。 老师没有局限在机械化地把知识如水泵灌溉般注入脑中 , 而是从已有的知识入手 , 用课堂的提问作为一个永恒的温室 , 保持着我对求知的鲜活 。 读《史记》如同饮下一盏清茶 , 在我脑海心头细品历史清香;而老师的点教 , 就如为我灌下一樽烈酒 , 让整个文史长河的波涛在我的血脉中奔涌不息 。
如今 , 再忆往昔 , 《史记》予我而言 , 曾经只是了解历史人物 , 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读物 。 而高一那年 , 语文老师因为我读过《史记》而与我结下的不解之缘 , 给予我的文化自信和点拨早已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函谷关” , 在这个关中之地 , 不仅仅是咸阳长安的秦月汉关 , 更是中国历史文化浩渺无尽的一方知识沃土 。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