菀柔|《于谦小酒馆》:小小的酒馆蕴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三 )


现代的西湖醋鱼 , 其实只是糖醋熘鱼和鱼羹混在一起的大杂烩 。 当年 , 慈禧太后逃到开封的时候 , 因为太饥饿 , 把鱼吃了大半 , 还写下对联夸赞好吃 。 而现代的西湖醋鱼则是把旧时的醋溜鱼创新成一鱼三吃 , 并改了个新菜名 。
菀柔|《于谦小酒馆》:小小的酒馆蕴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本文插图
酸菜鱼
③火锅:中国人的灵魂没有什么事儿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 如果有 , 那就两顿 。
火锅不仅好吃 , 还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 不仅是文化习惯还是传统习惯 。 一家人围在一个桌子前 , 热气腾腾的冒着蒸汽 , 圆桌又合着团团圆圆的寓意 , 想吃什么下什么 , 海鲜、菌菇、荤的素的 , 还不用照顾每个人的口味 。 省事方便又好吃 。
过去吃火锅 , 北京吃的是铜锅涮肉 。 虽说是火锅 , 但大多是涮菜 。 一家人围着炉子 , 外边不管是什么天气 , 屋子里暖和 , 围着吃涮肉 , 热闹的不得了 。 而南方更喜欢吃鸳鸯 。 鸳鸯锅源自四川 , 曾听过这么一个说法:四川人陪你吃鸳鸯锅 , 就是对你最大的尊重了 。
除了吃火锅 , 中国人还离不开火锅蘸料 。 四川人有专门的干料碟:辣椒面、花椒面、芝麻碎、花生碎 。 又香又麻又辣 。 而北京人的涮菜更不用说了 , 芝麻酱、韭菜花、酱豆腐 。 怎么好吃怎么调 。
中国人吃火锅有瘾 , 外国人也一样 。 没有什么食物是所有人都喜欢的 , 除了火锅 。
菀柔|《于谦小酒馆》:小小的酒馆蕴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本文插图
火锅
饮食文化中的社会百态
饮食 , 不仅是烹调的食物 。 在这些美味佳肴 , 我们看到的是社会上的人生百态 。 而这些人生百态 , 在饭桌上 , 酒足饭饱后 , 表现的淋漓尽致 。
首先 , 中国人把不明说的情感放在饭桌上
民国京剧界最大的美食家是著名老生马连良 。 在抗战期间 , 马连良曾经到长春参加过日本人的演出 。 抗战胜利后 , 他害怕这段经历被抓住不放 , 就竭尽全力地到处拉关系 。 他的杀手锏 , 是请到北京清真名厨储祥 , 每天晚上到他家来做夜宵 。 一时之间 , 到马家去吃蟹黄烧麦、鸡茸蒸饺 , 成了国民党接收大员和地方权贵的时尚 。
当时的北平形势很乱 , 各路大员有真有假 , 如果马连良只向一两个人请托 , 想查办他的人还是能找到机会 。 可是 , 当他家里夜夜出入政要时 , 想向他下手的人就投鼠忌器了 。 马连良的这步棋下得不露声色 , 却高明无比 , 而且成本也相对比较低 。
至于那位名厨储祥 , 也不是为了报酬 , 他自己就经营着很大的饭店西来顺 。 能不辞辛苦地深夜来为马家做饭 , 是因为这是接近上流社会的好机会 。 这个道理 , 和谭篆青要求吃谭家菜的名流要给他留座位一样 。 当然 , 他们最过硬的本钱 , 是能做出别处吃不到的美味佳肴来 。 你看 , 大家各自的心腹事 , 在这小小的一顿夜宵里 , 就尽在不言中了 。
菀柔|《于谦小酒馆》:小小的酒馆蕴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本文插图
广式茶点
其次 , 抓住中国人的胃 , 就抓住中国的文化精髓
民国初年 , 北京有一千家左右的饭馆子 。 能称为饭馆子 , 是要达到标准的:最大的饭馆叫饭庄子 , 需要有好几所跨院 , 正厅必须要有戏台 。 讲究的 , 还要有亭台楼阁和园林 。 饭庄可以承办上百桌的大型宴会 。 正常标准的饭馆 , 也就是我们今天印象里的“大酒楼” , 承办的酒席一般在十桌左右 。
和今天的习惯不同 , 当时的食客 , 不讲究吃某家饭馆 , 而是追着某个厨师吃 , 这叫作“吃大师傅” 。 好厨师不只手艺好 , 对不同客人的口味也一清二楚 , 会根据场合来调整菜式的口味 , 出菜的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