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马踏飞燕”的历史与争议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 祖先留下的瑰宝数不胜数 , 考古学家通过这些历史遗迹 , 瓷器文物 , 不仅可以推断出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 , 更能通过出土文物表达出的意境来推测当时的审美 , 以及创作者的艺术思想 。
【历史故事】“马踏飞燕”的历史与争议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马踏飞燕”的历史与争议】当然 , 也因为古今审美不同 , 导致在一些形象较为独特的文物鉴赏上会出现一定的争议 , 甚至会闹出一些“笑话”来 , 我们今天要说文物“马踏飞燕”就是这样的存在 。
文物的发掘
由于古墓的特殊性与隐蔽性 , 正规的考古探测效率实在不高 , 再加上中国地大物博 , 导致大多数古墓都是施工队建造公共设备的时候偶然发现的 , “马踏飞燕”的出土也是如此 。 1969年9月10日 , 甘肃省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第13生产大队的村民正在挖掘防空洞 , 因为需要保证稳定性与安全性 , 洞穴的宽度与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与标准 。 为了保证工期 , 众人都在抓紧时间努力干活 , 却没想到有意想不到的巨大发现 。
【历史故事】“马踏飞燕”的历史与争议
文章图片
一个工人在向前挖掘的时候 , 突然触碰到了一面奇怪的墙壁 , 好像是一座古墓 , 他意识到情况不对 , 马上报告了上级领导 。 那时候的农村干部多是本地农村人 , 文化程度不高 , 因此中层领导并未继续上报 , 而是直接组织工人进行了挖掘 。 等到大量的陪葬品被送到了公社之内 , 公社书记才知道了这件事 , 赶忙阻止了这群人的破坏 , 并立即上报了相关部门 , 随后专业考古团队来到这里进行考场挖掘 。 为了保存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 甘肃省政府将它们全部放在了甘肃博物馆内 。
【历史故事】“马踏飞燕”的历史与争议
文章图片
1971年 , 郭沫若与夫人陪同柬埔寨国王访问西北地区时 , 听闻甘肃博物馆新存入了一批珍贵的青铜文物 , 特意来到这里参观了一番 。 当时郭沫若在众多青铜器制品中一眼就相中了“马踏飞燕”(当时叫做铜奔马) , 称其是一流的艺术品 , 可以送到世界上去展览 。 回到北京之后 , 郭沫若立刻找到国家文物局局长来介绍这批文物 , 着重提到了那个“精美”的铜奔马 。 当时恰逢北京故宫博物馆在举行全国文物展 , 这件被郭老连连称赞的展品很快成为了展会中的一个 。
【历史故事】“马踏飞燕”的历史与争议
文章图片
特点与争议
最开始这件文物被称为铜奔马 , 是按照直观简单的形态与材质来命名的 , 整体身长达到了45厘米上下 , 重量达到了7.15千克 。 它的铸造工艺分为“分范合铸” , 马身、马腿以及飞鸟部分都是分开铸造 , 然后再组合在一起 。 为了增强内部的支撑力与强度 , 工匠还在马腿里面夹有铁芯 , 这种制造工艺在当时也算是罕见 。
【历史故事】“马踏飞燕”的历史与争议
文章图片
“马踏飞燕”中的马躯干修长而壮实 , 虽然看上去雄壮 , 腿蹄却是非常轻捷 , 三足都是踏空的状态 , 只有最后一足踏在鸟身上 , 显示出一副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飒爽英姿 。 可惜再精美的艺术品也总有一些瑕疵 , 侧面与背面充满美感的“马踏飞燕”也有不好看的一面 , 那就是它的正面 。
【历史故事】“马踏飞燕”的历史与争议
文章图片
在网上流传的“马踏飞燕”的照片中 , 正面照片是最少的 , 因为正面的“马匹姿态”实在有些喜感 , 看上去非常像是网络上流行的搞怪表情包 , 马头歪着 , 脸上的表情扭曲得像是挑衅或是嘲讽 , 再加上它的三个蹄子都是腾空奔跑的状态 , 更显得“得瑟” 。 从正面看过去 , “马踏飞燕”所有的严肃庄严都已经消失 , 只剩下了搞笑 , 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 实在有负国宝之名 。
【历史故事】“马踏飞燕”的历史与争议
文章图片
当然 , 不管它完美还是有瑕疵 , 背后都具备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 汉朝时期非常崇尚马习俗 , 不仅撰写歌颂马匹的诗歌 , 还给国内的马匹建立“户籍” 。 不仅如此 , 王室贵族的墓葬也都以随葬车马冥器为财富地位的象征 。 汉朝对“马”的狂热追捧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 毕竟在科技落后的汉代社会 , 马匹是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 不仅能够在长途运输中起到决定性的帮助 , 更能在战场上增加士兵们的移动速度 , 甚至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