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桑特洛克的《青少年心理学》,学的就是心理学基本功

今年年初读了一本琼·利特尔费尔德·库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 现再读一本约翰·桑特洛克的《青少年心理学》 。
都是同一类型的书(教材类) , 没有方法论 , 没有感情共鸣的东西 , 没治愈心灵的物料 。
读来有意义吗?
我想起了我家孩子报班学羽毛球的事 。
学了两年 , 当爸爸说要跟她打一场 , 她却说不会打 , 因为两年的课程里老师都在教基本功 。
没错 , 不管是之前看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还是这本《青少年心理学》 , 都是心理学的入门教材 , 其实学的就是基本功 。
如果单单读了两本书就说自己懂了心理学 , 那真是贻笑大方了 。
如果真的要运用自如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但是我也不悲观 , 就像宝贝虽然未能显示专业的球艺 , 但是在爸爸的带动下还是比没学时好多了 , 总还能接上一两个球 , 娱乐一番 。
574页啊 , 要我去读透它 , 那肯定是“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 。
我只把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拿出来说说 , 看看用它们来分析一下生活的某些情形对与不对 。
读约翰·桑特洛克的《青少年心理学》,学的就是心理学基本功
文章图片
关于双性化与教育
双性化是第6章《性别》中的某小节 。
关于性别角色的划分 , 书中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 。
书中没有明确给出概念 , 根据我个人理解 , 我自己作了一个解释 。
男性化应该是指显现在一个个体身上的 , 在刻板角色划分中的偏向于男性才有的特征 , 比如独立、富有攻击性、进取心和对权力有欲望等 。
而女性化是指显现在一个个体身上的 , 在刻板角色划分中的偏向于女性才有的特征 , 比如感情细腻、温柔娇弱、心灵手巧和对权力不感兴趣等 。
双性化书中则有明确解释:
双性化指的是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同时具备高男性化和高女性化特质 , 比如一位男性具有双性化特质 , 那么他将同时具有进取心强(男性化)和善解人意(女性化)的特点;一位女性具有双性化特质 , 那么她将同时具有主导性(男性化)和关心他人(女性化)的特点 。
根据贝姆的性别角色问卷和他的学说理论 , 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个体比只有女性化或男性化特质的个体更灵活 , 而且心理更健康 。
我看到这个章节时是很兴奋的 , 因为似乎看到了可以拿到现实生活中马上使用的价值 。
我们常常说 , 男孩该有男孩的样子 , 女孩该有女孩的样子 。
读约翰·桑特洛克的《青少年心理学》,学的就是心理学基本功
文章图片
如果见到某男孩喜欢做一般女孩才喜欢做的事或表现出一般女孩才有的特征时 , 比如喜欢玩布娃娃、收集饰品 , 说话柔声柔气等 , 家长就会反感或者制止 。
同样如果见到某女孩喜欢做一般男孩才喜欢做的事或表现出一般男孩才有的特征时 , 比如喜欢战争游戏、富有攻击性 , 做事大大咧咧等 , 家长也会加以反对 。
这似乎是古今中外的家长或长辈都会有的反应 。
然而我们的专家却说 , 经过研究发现 , 一个人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点更有利于身心发展 , 更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
如果没有看到这本书 , 我永远不知道还有这个说法 , 关键是我拿来对照现实 , 发现它真的无比地贴近 。
无论是历史上或者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人 , 真的是具有上面所说的那种双性化的人更加卓越或更讨人喜欢 。
读约翰·桑特洛克的《青少年心理学》,学的就是心理学基本功
文章图片
书里说 , 一般来说 , 双性化的女性更可能在事业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果 , 而双性化的男性更可能在处理感情或人际关系方面游刃有余 。
诚然 , 我们所看到的 , 一般具有男孩子性格的女生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 如能青史留名的女子 , 大多数都有高男性化特质;而有女孩子性格的男生更能收获美满的爱情和融洽的交往圈子 , 我们身边处处看到有温柔体贴男主人的家庭和谐幸福 。
所以 , 理论是可以转为方法论的——既然大概率上双性化的人更有机会成为出色的人 , 或更可能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 , 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应该领悟了?
我们不能因为女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而制止或束缚她 , 不能因为男孩子性格温柔而嘲讽或打击他 , 而是要保护孩子并不存在消极影响的多种性格 。
读约翰·桑特洛克的《青少年心理学》,学的就是心理学基本功
文章图片
关于忧郁症的形成
近年来 , 学生的自杀率升高得有点令人可怕 , 忧郁症的影子重重地压在有孩子的家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