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数字时代的父亲们:儿童上网需要的是守护

写给数字时代的父亲们:儿童上网需要的是守护
文章图片
撰文/张贺飞
编辑/沈洁
一位名叫格尔迪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 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 ”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异 , 但对父爱的表述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相比于母爱的温柔细腻 , 父爱常常被形容为博大粗糙;母爱可以让孩子获得满足感 , 而父爱能让孩子找到方向感;可以说在东西方的文化中 , 父亲都在扮演“守护者”的角色 。
借着父亲节的契机 , 想要和看到这篇文章的“父亲们”讨论一个屡屡被提及的话题:大多数90后在小时候都有过偷偷去网吧的经历 , 被爸爸抓到后免不了一顿“毒打” , 可当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到为人父的年纪 , 同样面临着“儿童上网”的烦恼 。
作为不善表达的中国式父亲 , 是否只有“管教”一种方式?
“屏幕一代”的数字童年
英国消费者委员会曾在一份报告中 , 将这个时代的儿童称为“屏幕一代” 。
这样的形容不可谓不准确 。 越来越多的孩子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屏幕环绕的世界里 ,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儿童手表等电子产品在他们的童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 甚至有家长看到孩子哭闹的时候 , 习惯性打开智能手机上的某个应用哄孩子开心 , 已然成了陪伴孩子成长的“电子保姆” 。
可当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后 , 这种习惯和依赖逐渐让不少家长感到焦虑 。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上网课 , 一面不得不为孩子购买手机、平板等产品满足他们上网课的需求 , 一面担心孩子出现沉迷游戏、直播打赏等不良行为 。
孩子和家长围绕“上网权”的博弈 , 常常演变成一场猫鼠游戏:家长绞尽脑汁将电子产品藏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 , 特意设置非常复杂的开机密码;可孩子总能找到这些产品的藏身处 , 或者用打滚撒泼的方式进行对抗 。
问题的根源似乎并不难解释 。
亲子关系有着天然的“不平等性” , 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 容易陷入过度控制的怪圈 , 可能只是听说别人家的孩子沉迷游戏 , 或者担心自家孩子犯同样的错 , 直接抹杀了孩子上网的欲望 。 而在孩子的认知中 , 家长的做法无疑过于霸道 , 进而产生一些逆反心理 , 不断加深亲子间的矛盾 。
写给数字时代的父亲们:儿童上网需要的是守护
文章图片
大多数家长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尚不健全 , 自制力和自律程度不高 , 频繁接触互联网上的广告或游戏 , 俨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 诸如未成年人给主播打赏、游戏充值、观看非适龄内容、信息泄露的报道屡见不鲜 , 家长的焦虑情绪和敏感心理也就无可厚非 。
何况隐藏在屏幕后的 , 还有一双双看不见的“黑手” 。 央视就曾在315上曝光过儿童手表存在的问题 , 某些APP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开启多种敏感权限 , 进而远程获得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通话记录等隐私信息 。 这些成年人可能都难以避免的安全漏洞 , 之于儿童无异于逃不掉的陷阱 。
可能在不少家长的认知里 , 让孩子避免风险的最佳方式就是“远离” , 折射到现实中就是禁止看电视、禁止玩手机、禁止用电脑……物理隔离出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 , 即使可能因此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
然而欧盟的调查报告显示 , 现在每天使用互联网的儿童数量几乎是10年前的两倍 , 接触网络世界的年龄也比10年前小得多 。 也就是说 , 数字世界已经是当代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 互联网也是他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生活在脱离现实的理想环境中 , 相比于一味地禁止 , 需要的是正确引导孩子的上网行为 。
留给父亲们的选择题
既然不能将互联网妖魔化 , 就必须找到儿童和互联网的相处之道 。
欧盟委员会不久前通过了一项“为儿童打造更好的互联网”的新战略 , 旨在为儿童提供科学上网指导 , 避免儿童接触到网络有害信息 。 计划在2024年前制定在线年龄验证标准 , 通过“欧洲数字身份”等手段提高年龄验证的准确性 , 并将对儿童、教师和家长组织相关培训 , 以提高儿童的网络素养 。
国内也曾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多次公开征求意见 , 明确提出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的保护行为 , 所针对的正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等网络产品和服务、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参与“饭圈”乱象、“网瘾矫治机构”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尖锐的社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