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浦江叶河浇灌一颗藜麦的种子 上海科技在喀什大地上发芽生长
:原题为_文汇|浦江叶河浇灌一颗藜麦的种子 上海科技在喀什大地上发芽生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艾散(左一)和他的邻居们在种植点里收藜麦 。
藜麦 , 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 耐盐碱、耐贫瘠、耐旱、耐冷 , 古印加人民称其为“粮食之母” , 有5000年以上的种植历史 , 富含丰富的蛋白质与氨基酸 , 更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网红”健康食品 。
当前 , 藜麦全球需求量约100万吨,而全球年产量不足13万吨 , 原产地的种植面积已经饱和 。 与此同时 , 藜麦的国内市场价格远高于其他谷物 。
市场前景广阔 , 助农增收效应明显 , 黄浦江畔的上海科技人想到了用藜麦来帮助对口地区的农户 。 于是 , 一项全新的“藜麦之乡”计划开始在4000余公里外的南疆叶尔羌河畔展开 。
2018年 , 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 , 在喀什地委、地区行署以及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和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 , 上海市科技两委支持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在喀什地区莎车县实施“耐逆农作物高产优质育种及示范种植研究”项目 。 该项目由张蘅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承担 , 争取5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
如今 , 正式试种已进入第二个年头 , 藜麦是否适应南疆的气候和环境?贫困百姓种植藜麦获得了多少收益?相关产业链条建设得怎么样?在头茬藜麦收割和二茬播种的时节 , 采访人员来到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恰热克镇阿瓦提村藜麦示范种植基地一探究竟 。
藜麦入疆
上海科技带来“赚钱种子”
上午11时 , 莎车县恰热克镇阿瓦提村藜麦示范种植基地 , 刺眼的阳光让85后实验师曾爱几乎睁不开眼 。
【文汇|浦江叶河浇灌一颗藜麦的种子 上海科技在喀什大地上发芽生长】来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的他 , 一年前从黄浦江边来到叶尔羌河畔 , 就此扎根 。 草帽之下 , 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 , 沙土色的汗渍在脸庞上留下多道印痕 。
“艾散 , 停下 , 快停下!”曾爱焦急地呼喊 , 一边做着暂停的手势 , 一边努力向前奔跑 。
这是一片刚平整不久的田地 , 之前春播时的藜麦已收割完毕 , 如今正准备夏播 。 这块地土质极为松软 , 每发力一次 , 都会踩出一个没过脚面的小坑 , 在身后卷起一片飞尘 。
36岁的艾散是基地聘请的种植工人 , 也是首批种植藜麦的农户 , 去年就来此跟着曾爱边种边学 , 技术熟练度较高 , 成了曾爱的得力帮手 。 由于沙土含水量极小 , 在播种时 , 铺设滴灌带的工作必须跟上 , 确保种子能尽快“饮水” 。 他并未注意 , 在铺设过程中 , 身后的滴灌带出现了倾斜 , 被眼尖的曾爱一眼发现 。
与小麦、棉花相比 , 藜麦种植技术相对粗放 , 可曾爱还是在每个节点上都规定得严格、细致 。 虽然喀什地区气候特点与藜麦原产地极为相似 , 但从理论到田间地头还得迈过一个大坎 。
更重要的在于 , 喀什农民从未见过藜麦 。 艾散还记得 , 去年村民们听说要在田里试种藜麦时 , 一时都有点蒙:“藜麦?没听说过 。 怎么种?能卖得出去吗?收益会比小麦、棉花好吗?”
近年来 , 上海援疆为喀什发展带来了巨变 。 这让艾散相信 , 跟着上海的项目干一定靠谱!于是 , 第一颗藜麦种子播撒在了艾散家的地里 , 艾散也主动加入种植队伍 。 起初 , 艾散的想法还很简单:除了养羊 , 种小麦、棉花 , 家里又多了土地租金和工资收入 , 荷包更鼓了 。
- 文汇|水上移动医院成为上海应急救援新利器
- 文汇|中国首届华语音乐剧大赏昨晚举行,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
- 文汇|《忘不了餐厅》《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凭借现实主义表达,收获巨大关注
- 文汇|培养高学历“阿姨”,折射家政行业新趋势?
- 文汇|云南白药上海国际中心落户闵行 运营规模超过100亿元
- 文汇|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前天开幕 呈现科创盛宴
- 文汇|杨浦区联手上海体育学院推出创新型社会服务项目
- 文汇|上海老啤酒厂改造:区块链赋能建筑业“第一单”
- 文汇|红色故事缘何成为纪录片《大上海》主线
- 文汇|工业体系与人才机制“双驱动”,上海昂扬迈向全球影视创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