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lass|AR产业爆发前夜,这家公司想要打破AR显示技术天花板 | REAL 100


google glass|AR产业爆发前夜,这家公司想要打破AR显示技术天花板 | REAL 100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大火 , AR/VR产业又重新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 但对于消费级AR产品 , 郑昱认为大规模普及可能还需要等待10年 。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程璐
近两年 , 随着元宇宙概念被热炒以及科技巨头陆续布局 , VR/AR产业再次被引爆 。
不久前 , 苹果CEO库克公开了自己“AR头号粉丝”的身份 , 并称AR是极少数具有深远意义、有可能永远融入日常生活的技术之一 , 苹果也将投入更多精力在AR领域 。
但回顾AR发展的多年历史 , 消费级AR产品迟迟未落地 , 整个行业仍在等待时机 。 受AR技术天花板的限制 , 消费级AR在重量、画质、生态等用户体验上备受诟病 , 痛点主要集中于最核心、最亟待突破的显示领域 。
“尽管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款销量超过10万的AR眼镜 , 但我认为未来AR一定会取代手机 , 成为核心计算平台 , 因为它是离我们的大脑、五官最近的设备 , 而且使用感受最自然 。 ”灵犀微光创始人、CEO郑昱对界面新闻说道 。
成立于2014年的北京灵犀微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犀微光) , 是一家不断探索AR显示技术天花板的企业 , 也是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光波导技术落地者之一 。
据灵犀微光方面介绍 , 其主攻AR核心器件光学引擎 , 经过多年发展 , 在光波导领域突破了多项生产工艺难题 , 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低成本量产光波导镜片 , 为多个知名品牌提供技术产品支持 。
挑战“不可能”2012年的Google I/O大会上 , 当谷歌工程师戴着Google Glass在旧金山的上空跳伞降落时 , 会场观众通过现场大屏幕“视频直播”感受了跳伞的第一视角 , 现场掌声雷动 。 这一年 , Google Glass惊艳亮相 , 智能可穿戴设备和AR成为未来最被期待的科技方向 。
大洋彼岸的中国 , 彼时郑昱正在北京大学量子电子研究所从事量子光学、原子钟精密测量方面的研究 , 偶然听闻了Google Glass , 便被前沿科技的发展所震撼 , “这简直太酷了” 。
但在两个月后 , 拿到朋友帮忙代购的Google Glass时 , 郑昱和大多数人的感受一样 , 失望 。 受技术发展限制 , 当时Google Glass的显示画面很小 , 左右眼观看不协调 , 内容也相对匮乏 , 体验很奇怪 。 此外 , 1500美元的昂贵售价更是将大多数普通人拒之门外 。
但Google Glass却为郑昱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如果未来的智能眼镜和普通眼镜一样 , 轻薄便携、显示效果好、价格亲民 , 就像柯南戴的高科技黑框眼镜 , 能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好 , 这样的产品是非常有意义的 。 “谷歌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设想 , 只是在落地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 , (导致)最终呈现出这样的产品 。 ”郑昱说道 。
2014年毕业后 , 郑昱就一头扎进了AR领域的研究 , 成立了灵犀微光 。 既然Google Glass的方向是对的 , 郑昱便想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 让设想变成现实 。
说到底 , 市场的核心痛点在于镜片的显示技术 。 在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AR光学方向后 , 郑昱最终选定了光波导显示技术 , 它既可以解决AR眼镜厚重和显示效果的问题 , 又有机会实现量产成本的可控性 。 于是 , 做“消费级AR光学模组”成为了灵犀微光的目标 。
这时候 , 摆在郑昱面前的是两个棘手的“不可能”难题 。 灵犀要做的是AR眼镜的核心器件 , 该器件在国外虽已有相关的技术路线 , 但在国内未有过先例 , 甚至没有任何相关技术积累 。 光波导作为国际上前沿的技术方案 , 要想实现量产看起来几无可能 。 另外 , 相比于做AR软件、生态 , 灵犀做的是将纸上研究的前沿AR底层光学技术 , 落地到硬件产品甚至实现量产 , 这条路注定将无比艰难 。
外界曾对郑昱提出过质疑 , “连谷歌和联想都没有做成的事情 , 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做出来?”回想起当初的决定 , 郑昱笑称是“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的一种自负” 。
自建产线从2014年到2017年 , 灵犀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初期的技术积累 , 第一代研发的AR样机产品推出后 , 便有不少客户下了订单 。 但事情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 , 直到受制于量产困难 , 技术出身的郑昱才发现 , 制造环节的难题远比技术更难应对 。
当时 , 中国根本不存在配套的产业链资源 , 尽管传统的光学代工厂已经拥有成熟的制造工艺 ,但AR眼镜所需要的光学模组 , 几乎从来没有人做成过 。 “厂商们觉得这东西太轻了 , 工艺复杂、精度要求又高 , 我们想要的低成本和高良率很难同时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