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中医诊断(最全的脉诊)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 , 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 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 , 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 , 脉象就有变化 。
“把脉"中医诊断(最全的脉诊)文章插图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 , 在初学者的眼里 , 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 , 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 , 所谓的脉 , 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 , 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 , 如果真是没有作用 , 也不会流传至今 。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 产生于晋朝 , 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 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 , 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 , 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 , 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 , 是一项独特诊法 。 脉诊又叫切脉 , 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 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
在这里小编要说的是 , 脉诊不好掌握 , 是比较难学的 。 当然 , 学会了 , 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 , 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
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 诊脉不但要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 , 切脉要结合视精明 , 察五色 , 观脏腑、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 , 特别指出 , 早上是诊脉的最佳时间 。
“把脉"中医诊断(最全的脉诊)文章插图
流利度类
滑脉——多主饮食过度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 , 如盘走珠 , 圆滑而似数 。
主病:肝热头晕 , 肝火上炎 , 影响到情绪 , 导致头晕、头涨、头痛等症状 , 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肝炎或其他肝脏疾病 。
涩脉——多主津液亏虚气血瘀滞
脉象特征:往来艰涩不畅 , 如轻刀刮竹 。
主病:涩脉可见之于多种病证 , 如伤精 , 血少 , 气滞血瘀 , 挟痰 , 挟食等都可出现此种脉象 。 与迷走神经兴奋 , 心率减慢 , 心输出量减小 , 血流速度减慢 , 血液黏度增加等因素有关 。
脉位类
浮脉——主表证
象特征:举之有余 , 按之不足 。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 , 卫气抗邪 , 脉气鼓动于外 , 故脉位浅显 。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 , 阳气不足 , 虚阳外浮 , 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
沉脉——多主里证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按始得 , 其特点是脉位深 。
主病:里证 , 也可以见于无病的正常人 。 非健康的沉脉多主里证 。 如果脉沉而有力 , 多为里实 , 邪实内郁 , 正气尚盛 , 邪正相争于里 , 致气滞血阻 , 故脉沉而有力 , 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症 。
伏脉——主邪气内伏
脉象特征:重指力推筋按骨始得 , 甚者伏而不见 。
主病:伏脉多见于邪气郁闭之实证 , 也可见于某些厥证 , 临证中也可见于剧烈疼痛的病人 。
牢脉——多主里证实寒
脉象特征::脉来实大弦长 , 浮取、中取不应 , 沉取始得 , 坚牢不移 。 诊脉时要用重指力切按 。
主病:牢脉可见之于阴寒内盛之实性病证 , 也可见之于疝气 , 或者癥瘕积聚病人 。 (如果是有此脉的话是建议进一步检查一下血常规和相应部位的 B 超情况 , 当明确情况后再决定是在中医的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 , 还是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 。 )
“把脉"中医诊断(最全的脉诊)文章插图
脉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