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中国最早3代实业家: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1917年11月18日,民国规模最大的葬礼,在上海举行。
已经去世一年半的大清皇族内阁邮传部大臣盛宣怀(1844—1916),走得风风光光。为了这场葬礼,盛氏家族斥资30万大洋,出殡仪仗队长达2500多米,用了64名杠夫抬棺。
盛宣怀去世后,他的夫人庄氏决定为老头子举办一场世纪葬礼。庄氏说,老头子一辈子为朝廷和家族做了许多事情,自己却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是被活活累死的。她提了两个要点:第一,老头子一生为大清累死累活,要让皇帝的抬棺班子,来为他抬棺;第二,老头子大半生在上海度过,出殡队伍一定要走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
钱不是问题,就是要把葬礼做大,做出不是国葬、胜似国葬的效果。
当天,整个上海几乎倾城出动,争睹这场世纪葬礼。出殡队伍所经马路,两旁的商铺全部停业,纷纷搭棚设座,收取座位票,盈利是平时的三倍还不止。
盛宣怀大出丧,成为上海富豪身后财力比拼的一个标杆。1920年代,“上海滩地皮大王”周扶九出丧,媒体有的说场面胜于盛宣怀,有的说不如。1930年代,永安公司总经理郭标出丧,上海市民普遍评价,远不及盛宣怀那次。
时代在变化,但葬礼作为一个“大人物”最后高光时刻的表现形式,从未改变。
尽管早在民国成立后(确切地说,是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被后世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的盛宣怀,政治生命已经终结了,新的商业巨子早已崛起。但他们所走的道路,跟这名前辈相比,似同非同。
盛宣怀的葬礼,就像是一个时代的隐喻。中国近代实业发展的一段旅程,在表面风光中落幕了,接下来的路,会怎样呢?
 最早|中国最早3代实业家: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文章插图
盛宣怀的葬礼
1
中国的近代工业化之路,发端于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与“先轻后重”的工业化路径迥异,中国是从兴办一批军事工业开始的。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派高官为代表,晚清在“自强”的口号下,自上而下对西方军事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移植。这批移植过来的军事企业,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推行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
但是,这批军事企业办着办着,变成了财政的无底洞。
政府强力推进的重工业发展模式,本质是传统官僚体制与近代工业技术结合的怪胎,其生产运营完全与市场无关。当财政变得日益困窘的时候,军工企业资本投入不足,主导的洋务派这才想到工业化、资本与市场的联系。
于是,洋务派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最早的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赋予这些民用工业企业各种垄断特权。中国的工业化,由此进入最早的起飞阶段。
李鸿章被认为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人物,但实际上,他在经济事业上的成就,全赖他的幕僚盛宣怀。
晚清有一批实干家,并非由传统的科举出身,而是在外交、洋务、商战等实践的摔打中成长起来。
1870年,26岁的秀才盛宣怀在三次乡试落榜后,进了父亲的同榜进士、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府。他不是纨绔子弟,很快就显露出才干和胆识。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官督商办的办企业形式,以及企业应以盈利为主的经营原则。
28岁时,盛宣怀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大型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此后,他得到李鸿章的好评,年轻人的脑子就是好使。作为李鸿章的经济事业操盘手,两人紧密合作,直至1901年李鸿章去世。
在随后的30年间,盛宣怀成长为大清帝国的商业巨擘。他先后兴办、创造了10余个“中国第一”的企业,做了无数筚路蓝缕的开山工作,这其中包括: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
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
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
第一家国人自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