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中国最早3代实业家: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三 )


2
盛宣怀在世时,对他的评价就出现了明显的撕裂。状元实业家张謇的评语颇不客气:“盛宣怀的为人,虽稍有才具,但不顾大局,全无国家观念。”
办实业,如果只是追求个人升迁和企业利润,这种格局,张謇是看不上的。
1894年,41岁的张謇迎来人生转折点。这年,甲午战争爆发,也是慈禧六十大寿,特设恩科会试,张謇考取了状元,成为翰林院编修。这个南通贫寒子弟,人到中年,终于实现了阶层跃升。
但他很快就发现了整个帝国溃烂的秘密。
慈禧从颐和园回紫禁城,适逢大暴雨,文武百官跪在一二尺深的积水里迎接太后,一个个被淋成落汤鸡,连七八十岁的老臣都在水里接驾。可是,太后坐在轿子里,连头都不回。张謇看后,整个人很难过,他问自己:“这种官,是有志气的人应该做的么?”
中日两国正在开战赌国运,而帝国高官匍匐在权力脚下,毫无尊严。难怪我们会打输?人都没有尊严,国家怎么有尊严?
张謇果断弃官,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最早|中国最早3代实业家: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文章插图
张謇
当时流行“商战”,中国人办企业就是要和列强展开经济战,这是国家之间的隐形战争。
1895年,张謇在家乡筹办大生纱厂。过程并不顺利,招股融资极为困难,逼得他只能上街卖字筹钱。最后不得已,求助于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大员集资,历时4年,直到1899年才正式投产。
大生纱厂虽然引入官股,但官方只取官利,不参与工厂经营管理。这是张謇独创的企业模式,叫做“绅领商办”,区别于盛宣怀的“官商合办”模式。
随后的15年间,大生纱厂获净利约540万两,是一战前华资纱厂中唯一成功的大型纱厂。
作为企业家,张謇成功了,但他的理想并非办厂赚钱。他奋斗的目标是“实业救国”,希望以自己的实践,搭建起中国的工业生产体系,更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改造中国的社会基本面貌。
用他的话说,这是他毕生信奉的两个主义:经济上的“棉铁主义”,以及政治上的“村落主义”。
他的产业链条无限延伸:
为了增加棉花来源,1900年办了通海垦牧公司;
为了解决棉籽出路,1902年办了广生油厂;
为了解决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问题,1904年办了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和天生港轮步公司;
为了维修和制造机器设备,1906年办了资生铁冶厂……
他立志要把南通建设成为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文化教育等全面发展的典型工业区,作为全国可以效仿建设的样板。
他又像重视实业一样,重视教育,办起了从幼稚园到高等院校的完整教育序列。他还先后办起了许多在当时中国是“第一家”或“第一次”的企业和事业,兴办了图书馆、博物馆、俱乐部、气象台、医院、公园……他真的以一己之力,造就了一个近代化的南通。
一个理想主义的爱国实业家,终因承担了过重的社会责任,使得他的企业被拖垮。1925年,大生集团债台高筑,债务达906万两,被债权人上海财团全面接管。
第二年,1926年8月,73岁的张謇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的三哥俯身对他耳语:“你来有所自,去有所归,我看时机已到,你要把定神志,好好地归去罢。”张謇听后,微微颔首,闭目离世。
张謇虽然最后失败了,历史还是铭记住这位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正如胡适所说:“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最早|中国最早3代实业家: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文章插图
张謇的产业之一:大生纱厂和码头
张謇考中状元那年,28岁的周学熙,在安徽省乡试中考了个举人,分配到浙江当个小官。日后,周学熙成为中国北方实业崛起的扛把子,与张謇一起,被人誉为“南张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