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三 )


摩尼殿是隆兴寺现在诸建筑中最大最重要者。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斗拱奇特:柱头铺作小而简单;补间铺作大而复杂,而且在正角内有四十五度的如意拱,都是后世所少见。殿内供释迦及二菩萨,有阿难迦叶二尊者,并天王侍立。
摩尼殿前有甬道,达大觉六师殿遗址,殿已坍塌,只剩一堆土邱,约高丈许。据说燕大诸先生将土邱发掘,曾得了些琉璃,惜未得见。土邱东偏有高约七尺武装石坐像,雕刻粗劣,无美术价值,且时代也很晚,大概是清代遗物。这像本来已半身埋在土中,亦经他们掘出。由土邱南望,正见山门之背。
山门已很破,一部分屋顶已见天。东西间内供有四天王,并不高明。山门宋式斗拱之间,还夹有清式平身科(补间铺作),想为清代匠人重修时蛇足的增加,可谓极端愚蠢的表现。山门之北,左右有钟楼鼓楼遗址,钟楼的四根角柱石还矗立在土堆中,铁钟卧倒在地上。但在乾隆重修图上,原来的钟鼓楼并不在此。也许是后来移此,也许是乾隆时并没有依图修理,都有可疑。
寺的主要部分,如此看了一遍。次步工作便须将全城各处先游一周。依遗物之多少,分配工作的时间。稍息之后,我们带了摄影机和速写本出去“巡城”。我所知道的古建只有“四塔”和名胜一处--数百年来修葺多次的阳和楼。天宁寺木塔离大佛寺最近,所以我们就将它作第一个目标,然后再去看临济寺的青塔,广惠寺的花塔,开元寺的砖塔。
初夏天气,炎热已经迫人,我们顺着东大街西走,约有两里来到寺前空地。空地比寺低洼许多。塔的周围便是这空地和水塘,天宁寺全部仅存塔前小屋一院。塔前有明碑,一立一卧,字迹已不甚可辨。我勉强认读碑文,但此文于塔的已往并未有所记述。我们只将塔基平面测绘而已。
回到大街,过街南行,不到几步,又看见田野。正定城大人稀,城市部分只沿着主要的十字街。临济寺的青塔,就在城东南部田野与住宅区相接处。青塔是四塔中之最小者,不似其他三塔之耸起,由形制上看来,也是其中之最新者。我们对青塔上的工作只是平面图的测量,和几张照片,不幸照片大部分走了光,只剩一张全影。
我们走了许多路,天气又热,不竟觉渴,看路旁农人工作正忙,由井中提起一桶一桶的甘泉,决计过去就饮,但是因水里满是浮沉的微体,只得忍渴前行。
青塔南约里许,也在田野住宅边上,立着奇特的花塔。原来的广惠寺也是只余小殿三楹。且塔基部分破坏已甚。塔门已经堵塞,致我们不能入内参看。
我们看完这三座塔后,便向南大街走。沿南大街北行,不久便被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拦住去路。很高的砖台,上有七楹殿,额曰阳和楼,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由台下穿过。全部的结构就象一座缩小的天安门。这就是《县志》里有多少篇重修记的名胜阳和楼;砖台之前有小小的关帝庙,庙前有台基和牌楼。阳和楼的斗拱,自下仰视,虽有如隆兴寺的伟大,却比明清式样雄壮的多,虽然多少次重修,但仍得幸存原构,这是何等侥幸。
我私下里自语,“它是金元间的作品,殆无可疑,”但是这样重要的作品,东西学者到过正定的全未提到,我又觉得奇怪。门是锁着的,不得而入,看楼人也寻不到,徘瞻仰了些时,已近日中时分,我们只得向北回大佛寺去。在南大街上有好几道石牌楼,都是纪念明太子太保梁梦龙的。
中途在一个石牌楼下的茶馆里,竟打听到看楼人的住处。开元寺俗称砖塔寺。下午再到阳和楼时,顺路先到此寺,才知现在是警察教练所。砖塔的平面是四方形,各层的高度也较平均,其形制显然是四塔中最古者,但是砖石新整,为后世重修,实际上又是四塔中最新的一个。
开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钟楼,而后者却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形,但是下檐的斗拱和内部的构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遗物。楼上的大钟和地板上许多无头造像,都是有趣的东西。这钟楼现在显然是警察的食堂。开元寺正殿却是毫无趣味的清代作品。里面站在大船上的佛像,更是俗不可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