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人,一定知道剧中常有各种“铁三角”对对联的情节,让人捧腹不已。纪晓岚刚当上侍郎,和珅便让人牵来一只狗:“这是何物啊?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妙对:“和尚书,这要看尾巴。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众人哄堂大笑。
文章插图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种趣味横生的艺术形式,讲究很多,分类也很多。如果按照修辞技巧分,有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或者叠字对、析字对、拆字对;按照联语来源分,又可以分成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
看着复杂,其实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都属于从其他人的诗文里摘取字句,唯独创作联是完全自己独立创作出来,不借鉴他人智慧,最能考验个人文学水平。这里我们说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32年,有个叫周祖谟的青年同时报考了清华英语系、北大中文系。
文章插图
周祖谟出生于北京,从小受父亲影响,熟读经史子集、文化基础牢固。这次报考,他被清华与北大双双录取,考虑到学费因素,周祖谟最终去了北大就读,当时胡适正担任北大的文学院院长,据传他多次约见周祖谟,周祖谟却始终避而不见。
虽然周祖谟给出的解释是不想贸然攀附,但也有人认为,周祖谟可能并不欣赏胡适,因为他报考清华、参加清华的国文考试时,就戏谑了胡适一把。事情起源是这样的——当时清华教授们拟定的国文题目很简单,就两道题,其中一道题要求学生对对子,上联:孙行者。
文章插图
这道题是谁出的呢?答案是陈寅恪。陈寅恪是清华百年历史“四大哲人”之一,精通史学研究、文字考据、语言学,诗文成就也很高,有《诗存》问世。1926年陈寅恪留学回国后成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既然评价如此之高,陈寅恪出的题目自然不会那么简单。“孙行者”一出,学生们都苦思冥想了许久,最后不少人交了白卷,零分;少部分人答“猪八戒”、“唐三藏”,判不及格;唯独周祖谟获得了满分,他的下联是:“胡适之。”
文章插图
胡适我们知道,“胡适之”怎么解释?这就得说到对联中的“无情对”了,一般的对联,不管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还是创作联,往往结合情境、上下联呼应;但“无情对”却讲究字面对仗越工整越好,至于上下联的内容意思关联,则越隔得远越好。
举个例子: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下联“法国荷兰比利时”。这上下联的意思读起来毫不相关,上联是说某位老师桃李满门、学生众多,下联完全是在列举国家名字,可要是把每个字拆分开来,就发现无一个字对得不工整。
文章插图
“孙行者”对“胡适之”也是一样的道理,平仄相对,虚实相合,“孙”与“胡”都属于姓氏,“行”与“适”在古文里都有“走到、抵达”的意思,“者”与“之”都属于虚词。而且孙行者属于古典小说中的神话人物,胡适却是那个年代真实存在的人物,对得可谓浑然天成。
文章插图
【清华教授出题上联“孙行者”,学生纷纷交白卷,唯独此人获满分】周祖谟的答案体现出他古文造诣高、懂字词虚实、平仄相对、条理逻辑严密,而且还是自己创作的,没有引用《西游记》人名,拿到满分合情合理。这就是“无情对”的妙处所在,看着内容毫不相干的上下联,细细读来却回味无穷。不知大家看完后,还能对出更“无情”的下联吗?
- “华佗是印度人”,印度专家再次发声,清华教授认同并提出观点
- 英国历史教授:大禹只是神话人物你们还当做真事。网友:见识短浅
- 十六岁考上清华的天才,却爱上好朋友的妻子,钟情一人且终身未娶!
- 王云强教授荣膺中国传统文化品牌“年度影响力人物奖”
- 70年代罕见的老照片:胸前佩戴大红花是荣耀的象征,老师在课堂教授古诗
- 天才田晓菲,她是海子的知音,13岁进北大,35岁成为哈佛教授
- 从“有书”到“无书”:北大教授朱青生的理想书房
- 他16岁考上清华,中国哲学第一人,却苦恋有夫之妻终身不娶!
- 孔子美术馆特聘客座教授——孙士叙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携专家调研组到贵港市开展文化旅游资源考察调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