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采茶戏是一种起始于明朝的古老地方戏曲艺术 。
赣东采茶戏以民间生活为演出主题 , 表达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爱情故事 , 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田间风味 。演出载歌载舞 , 生动活泼 , 朴实风趣 , 很有地方特色 。它常年活跃在本土广大的农村地区 , 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建设 , 成为赣东北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同时 , 赣东采茶戏吸收了当地不少民间小调和灯歌 , 成为一种既有人物又有情节的民间小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艺术起源
赣东采茶戏是一种民间小戏 , 发源于上饶地区的铅山县 , 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 , 吸收湖北黄梅戏的养料发育而成的 。其流行地区为赣东北铅山、弋阳、乐平、贵溪、余江、万年、余干、鄱阳、横峰等县 。至今仍流行在弋阳等地 , 故亦称“弋阳三角班” 。
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 , 赣东采茶戏是受到社会尊敬的 。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 , 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 , 如戏中的摆字灯 , 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 , 所以能为封建统治者所欣赏 。
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 , 赣东采茶戏初为二旦一丑的“三脚班” , 受黄梅采茶戏影响增一小生 , 后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脸 , 连同三个打击乐手 , 称为“七唱三打”的“半班” 。男脚擅长扇子功 , 旦脚擅长手帕功 , 早期演唱只以锣鼓伴奏 , 干唱加帮腔 , 现已加管弦伴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艺术特色
赣东采茶戏语言通俗、节奏欢快、剧目篇幅短小、音乐流畅 , 至今仍保留着灯彩时期不少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 , 并积淀了三角班和半班时期的风趣幽默的特点 。
赣东采茶戏的唱腔 , 主要唱腔有湖广调、三脚班调和民歌小调 。其中湖广调源自黄梅采茶戏 , “三脚调”为小戏专用曲调 , 一戏一调 。
三脚调 , 来自当地茶歌、灯歌和民间小曲 , 也吸收了不少外地的民歌和戏曲音乐 。它是一种曲牌体 , 五声音阶 。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 , 短小明快 , 旋律流畅 , 感情朴实 。
湖广调 , 即演出整本大戏时常用的主要腔调 , 属板腔体 , 系吸收湖北黄梅采茶戏的七板、火攻等不断发展而成 。湖广调有很多种板式 。多用于叙事 , 由6个乐句组成的本调;由本调的三四句发展形成 , 可单独使用 , 亦用于叙事部分的平板调 。由伴有锣鼓一种急板多用于情绪激昂和急切不安的情景的搜介调等 。
此外 , 还有一种凡字调 , 速度慢 , 拖腔多 , 常用在悲苦抒情之处 。
早期的赣东采茶戏没有丝弦伴奏 , 只有打击乐 。乐器有板、梆、鼓、大锣、小锣、云锣等 。建国前后才加入唢呐、竹笛和弦乐伴奏 。弦乐器有板胡、高胡、二胡、中胡、低胡或大提琴、琵琶、扬琴、三弦等 。
代表剧目
《三矮子放牛》《三姐妹观灯》《打平斗米》《鹦哥记》《拷打红梅》等 。
(图片来自网络)
【明朝|戏曲·赣东采茶戏 | 起始于明朝的古老戏曲艺术】责编:杨晓君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从戏曲流派到菜式流派,听尚长荣饭桌谈艺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天天向上》戏曲扮相太惊艳,致敬经典,传播传统文化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那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