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从对科举争议案的处理,比较赵匡胤和朱元璋治国理念的异同

导语
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分别是宋朝和明朝的开国皇帝,两人都是大有为之君,开创了长命的盛世王朝,但二人风格迥异,治国理念又有很大差别。赵匡胤是出了名的仁慈,优待文人士大夫,在他治下,宋朝被誉为文人士大夫最理想的朝代,人人向往;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嗜杀,对文武百官动辄大刀伺候,在他治下,明朝成为特务政治最严重的朝代,人人自危。
赵匡胤和朱元璋的时代相距四百年,有趣的是,两人曾面对一桩极其相似的集体信访事件,但在处理方式上迥然不同,在不同中又蕴含着相同,充分体现了两者在治国理念的异同。

科举|从对科举争议案的处理,比较赵匡胤和朱元璋治国理念的异同
文章插图
古代科举殿试图
开宝六年,科举不公案,赵匡胤创设殿试
开宝六年(973年)三月,翰林学士李昉上奏当年进士及第名单,请赵匡胤过目。
按照当时制度,礼部负责组织会试,主考官确定进士及第名单报皇帝审批,皇帝一般只是看看就表示同意,不会有什么变化,但这次赵匡胤突然心血来潮,决定亲自考察一下这批进士的才学。
就这样,10名进士、28名诸科受到皇帝召见,结果有一个叫武济川的进士表现很差,回答问题一塌糊涂,让赵匡胤很不满意。当他看到武济川是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时,突然联想到主考官李昉就是深州饶阳人,心想这个武济川如此粗陋,难道是李昉徇私,照顾自己的老乡?
恰在此时,一大帮落榜的举子击登闻鼓鸣冤,状告李昉徇私枉法,取舍进士多有不当。

科举|从对科举争议案的处理,比较赵匡胤和朱元璋治国理念的异同
文章插图
赵匡胤剧照
这个状告的正是时候,赵匡胤立刻接见了这批上访举子,详细询问有关情况。其实这些落榜生并没有李昉偏袒老乡的证据,但有一个叫徐士廉的考生很有心计,他向赵匡胤提出一个建议:
“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敢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下百数,常常赘戾,以其授于人而不自决致也。”
徐士廉的意思很明显,科举取士是大事,皇上该躬身亲决,不该把取士之权送给臣僚。他的话说到了赵匡胤的心坎里,赵匡胤当即下诏择日亲试进士,以定进退取舍。十二天后,赵匡胤在讲武殿亲试举子,让参加会试的233名考生再考一次,最终有127人合格,被赐进士及第。
不出意外的是,带头上访的徐士廉名列其中,包括李昉的老乡武济川在内的10人则不幸落榜。
赵匡胤这次在讲武殿亲自考试举人,亲自决定取舍进士人选,意义非同一般。在此之前,科举考试只有两级,分别是发解试(州试)、省试(会试),省试由礼部主持,考试结果就是最终名次,但赵匡胤亲试举人,在省试外之上又增加一级考试,后世称之为“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