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从对科举争议案的处理,比较赵匡胤和朱元璋治国理念的异同( 四 )
文章插图
明朝时的江南贡院
3、赵匡胤重公正,举贤不避亲;朱元璋重平衡,南北要并重。
赵匡胤所处的时代,南北方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均衡,而且南方广大地区还未纳入北宋版图,科场还是北方人的天下,尚不存在地域之争,因此赵匡胤更关注的是科举公正性,他希望考官公正无私,唯才是举,完全以德才成绩取士,至于籍贯、地域不足为凭。如果武济川在殿试时表现优异,赵匡胤也会信奉“举贤不避亲”,绝对不会将武济川罢落,更不会惩罚主考官李昉。
朱元璋面临的环境与赵匡胤不同。洪武三十年时,明朝已统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南方,南方人霸占科场不足为怪,朱元璋本人是淮北人,说南不南,说北不北,他本人应该没有强烈的“地域情节”,对南方人并无恶感,也并不偏爱北方人。朱元璋平衡南北取士人数,主要是政治上的需要。北方不要在录取人数上落后太多,才有助于缓解激烈的南北矛盾,巩固和扩大明朝的统治基础。
文章插图
古代贡院放榜图
【两人处理方式的相同之处】
尽管赵匡胤和朱元璋在处理类似的科举争议案上表现出迥然相异的风格,但从动机和形式上,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1、重视科举取士,亲自处理争议。
科举取士是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读书人而言,科举入仕是施展才华抱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对统治者而言,科举取士是选拔优秀人才、影响大局的重要工具。但凡有所作为的皇帝,都对科举取士高度重视,以科举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即便在王朝覆亡之际,科举取士也很少被耽误。
赵匡胤接到考生告状后,怀疑主考官徇私,决心亲自考试落榜考生,并改变了李昉等人确定的录取结果,不仅录取了很多落榜生,还借机创设了殿试制度;朱元璋的处理方式与赵匡胤相同,先是安排人复核,复核无果后仍然存疑,便亲自出马殿试落榜考生,同样录取了很多落榜考生。两人对科举争议案件的亲自处理,充分体现出对科举取士的重视。
2、掌握取士大权,致力巩固皇权。
赵匡胤和朱元璋治国风格迥异,但都致力于巩固皇权,抑制文武百官之权。
赵匡胤亲自考试举人,创设殿试,深层次目的是为了取缔大臣的取士裁决权,将取士大权收归自己手中,从而强化皇权;朱元璋亲自殿试举人,并大开杀戒,表面看是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怨气,实际上是对刘三吾、张信等官员滥用取士大权,甚至欺骗自己的惩罚,根本而言也是为了巩固皇权。
- 贵族|唐朝最后一个贵族有多牛宰相想娶五姓女,科举制度只为压制他们
- 奉劝养花新手,用这4样“肥料”,要早点学会甄别”针对目标“
-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用卑劣手段对付嫂子,所作所为让人不齿!
- 朱元璋|大臣被杀前, 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 皇帝大惊道: 赶快给他松绑
- 老十二未夺嫡对雍正也没威胁,雍正为何欺负他,胤陶,看我老实
- 文昌|唐代科举舞弊案—长庆科案,而穆宗为何要没有从重处罚
- 正说大龄皇后刘娥: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二婚女也有春天
- 为什么吕后没对薄姬下手,是出于女人的同情,还是政治考虑
- 韩信|吕后赏赐食物给张良吃,众人羡慕,他却对儿子说:给我准备后事吧
- 武者|武者天称帝后面对百官刁难,她只用了一首诗便让全朝大臣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