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蜀汉街亭惨败的深层次原因:中层将佐人才匮乏,底层士卒纪律稀松( 四 )


总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似乎相当可惜,好像就因为马谡一个低级错误,导致大好局面一朝尽丧。其实,此次北伐的失败并不完全归咎于马谡。是,马谡丢了街亭,导致大量魏军上陇,于战局不利;但诸葛亮第二次出陇西时,也未能及时阻断司马懿上陇,却仍能与魏军周旋于陇上数月,还颇占了一些上风。可见此次北伐失败,还有更关键的原因,那就是蜀汉军队从上到下的战斗素质不够与心理准备不足。正如诸葛亮在战后上表后主欲自贬三级时所言: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诸葛亮说,此次北伐自己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训章明法”,对部队的军纪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统兵者应该戒慎恐惧,谋定而后动,可诸葛亮被开局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能“临事而惧”(注6),反在分兵略地时将摊子铺得太大,乃至应对仓促,没能集中兵力阻击张郃,后又用人不当,军纪不明,导致街亭稍有挫败,便产生了崩溃效应,将领逃亡,“士卒离散”、“兵将不复相录”。归根结底,蜀汉多年积攒的老兵宿将在夷陵一战中已损失殆尽,诸葛亮现在带的兵大多是这几年征召的新兵,将领的战斗经验也不足,最多南征过“南中”,跟南蛮打过几场小儿科似的战争,与身经百战的曹魏骑兵没得比。打打顺风仗还行,一碰到逆风局就拉稀了。只有跟着王平多年征战的板楯蛮还有赵云的亲兵团颇有战斗经验,兵将间也在长年累月的战争中形成了默契与信赖,打多难的仗都不怂,这才是蜀汉北伐的脊梁,必须作为中流砥柱培养。可惜赵云老了,没过两年就死了,另外同时期还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宿将老兵(注7),王平这样的军事人才越来越少了,诸葛亮感觉自己太难了。
注6:典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注7:见诸葛亮《后出师表》:“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另外,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还总结此次北伐经验说: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