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例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何无一例外,均“抱憾而终”

【 无一例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何无一例外,均“抱憾而终”】“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晚清政府得到了30余年的喘息时间。实际执掌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重用汉臣、大力改革,努力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的乱局中摸索前进,使得国内环境基本安定、洋务运动蓬勃发展,让封建社会出现了最后一次“中兴”气象,后世称之为“同光中兴”。

无一例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何无一例外,均“抱憾而终”
文章插图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就是为“同光中兴”的出现和延续做出巨大贡献的4位朝廷重臣,一般认为他们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其中,曾国藩被评价为“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李鸿章被慈禧太后赞颂为“再造玄黄”;左宗棠则是“勋名之盛,秦汉以后,谁与比伦”;张之洞更是被清廷评价为“公忠体国,廉政无私”,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教育改革做出了绝对不容磨灭的巨大贡献。除此之外,4位晚清重臣还有一个颇令人无奈的共同点,那就是无一例外,全部“抱憾而终”。

无一例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何无一例外,均“抱憾而终”
文章插图
“天津教案”以后,被朝野上下评价为“中兴名将”、“旷代功臣”的曾国藩,从神坛之上重重跌下。据时人笔记记载,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被冠以“卖国贼”称号,朝廷赏赐给曾国藩的赞颂匾额被愤怒的国人“悉数击毁”。湖南乡绅甚至还召开大会,公开宣布削除曾国藩名籍,即不再承认他的“湖南人”身份。“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曾国藩,灰溜溜地返回两江,不到两年便病逝于南京官邸。曾国藩死后,朝廷虽然给予了至高待遇;《清史稿》也罔顾历史,记载有“百姓巷哭”的字眼;但这都无法掩盖曾国藩“抱憾而终”的事实。

无一例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何无一例外,均“抱憾而终”
文章插图
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代表晚清政府同英、法、美、日等十一国外交代表于北京签订《辛丑条约》,确定了“人均一两,以示侮辱”的4亿5千两白银赔款。继《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尤其是《中俄密约》签订以后,再签订《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彻底戴稳了“卖国贼”的帽子。李鸿章在晚年的总结和自我反省中,称自己只是“糊裱匠”,“练兵、海事,都不能实在放手办理”,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只是,就像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李鸿章在晚清诸多外交事件中,尤其是在签订《中俄密约》期间被坐实的纳贿卖国表现,也足以让他落得“大口吐血、旋即而终”的下场。很明显,李鸿章也是带着一肚子的遗憾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