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客户端|在祖国最西端开垦教育“试验田”:三年耕耘 静待花开

“三区三州”教育突围系列报道③
三年耕耘 静待花开
在祖国最西端开垦教育“试验田”
到祖国最西端的新疆阿克陶县支教3年 , 来自江西的语文教师赖扬平和同伴尝试为当地开垦一块教育改革“试验田” 。
作为一名教师 , 赖扬平相信 ,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花的种子 , 只不过花期不同 , “在这个被称为‘帕米尔高原明珠’的地方 , 春天来得特别慢 , 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 等待花开 。 ”
---------------------------
“我叫赖扬平 , 是你们的语文老师 , 赖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姓氏……”在新疆阿克陶县雪松中学支教的第一节语文课上 , 赖扬平进行了10分钟的自我介绍 , 可到了学生的作文本上 , 他的名字还是被写成“懒羊皮”“来样平” 。
作文课上 , 赖扬平在黑板上写下“题目自拟” 。 最后作文本收上来 , 有三四个学生的作文题目就叫《自拟》 。
雪松中学的3400名学生多数从小学习柯尔克孜语和维吾尔语 , 国语基础差 。 “一个班40多人 , 语文能考及格的不超过5人 。 ”赖扬平如此描述这所民汉合校当时的基础教育面貌 。
作为江西省重点中学于都县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 , 赖扬平援疆前所带的高一18班32人中 , 去年有29人考上一本院校 。 相比之下 , 位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雪松中学 , 教育资源匮乏 。
2017年2月25日晚 , 赖扬平跟随由110人组成的江西省第九批援疆队伍 , 跨越5000多公里 , 抵达我国最西端的阿克陶县 , 被分配到雪松中学教语文 。
多年来 , 江西省已有上百名教师先后前往阿克陶县的雪松中学、梧桐中学、小白杨小学等6所学校开展“组团式”援疆支教 , 给南疆地区的教育带来新气象 。 在这里支教的3年中 , 赖扬平和同伴也尝试为当地开垦出一块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
将学生拉回课堂
最初的支教时光 , 用赖扬平的话来说 , “浑身都是劲 , 却不知如何使出来” 。
早读课上 , 赖扬平鼓励学生大声朗读 , 可一些学生宁愿在教室外拖拖拉拉地扫地 , 也不愿进教室早读;晚自习时 , 总有学生在校园打球、聊天和闲逛;上课铃响 , 常常是老师赶学生进教室 , 然而上课没几分钟 , 就有好几个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
在重重困难面前 , 赖扬平决定从纠正散漫的学风入手 , 将学生拉回课堂 。
不久后 , 一张早读课任务表出现在雪松中学七年级13班和14班的墙上 。
赖扬平将每天20分钟的早读课细化到每天读几个字词、背哪篇课文 。 每天早读前 , 赖扬平还会提前站在教室门口 , 督促学生进教室 。
读拼音、写笔画 , 一切都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 。 赖扬平在早读课带着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 纠正汉字发音 , 还举行朗诵比赛 , 鼓励学生大声说普通话 。
但很多时候 , 学生认识某个汉字 , 却理解不了它的意思 。 “码头是海边、江河边专供轮船或渡船停泊、装卸货物的地方 。 ”“什么是海和轮船?”有不少孩子没见过海和轮船 , 更无法理解“码头”的意思 。
赖扬平想了个法子 。 “火车停靠的地方是什么?”“火车站 。 ”学生回答 。
“那公共汽车停靠的地方是什么?”“公共汽车站 。 ”
“轮船停靠的地方就是码头 。 ”这样一类比 , 学生终于听懂了 。
“有时解释来解释去 , 还会把自己给绕进去 。 ”赖扬平笑着回忆 。
用足够的耐心等待花开
在雪松中学七年级13班的墙上 , 五颜六色的便利贴上写满了这些十六七岁孩子的梦想 。 43个民族地区的学生里 , 有14个孩子的梦想是当教师 , 还有13个孩子的梦想是当特警或军人 。
这让赖扬平有些惊讶 , “这20几个从偏远牧区来的孩子或许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但从他们每句‘老师您好’的问候中足以窥见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向往 , 军人戍守边疆的崇高和神圣感也已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