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真有必要么?

春节结束后大家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立flag,职场人几乎都会制定提升工作技能的计划。不过,虽说都在充电,但效果却大不一样。



比如,我有同事是立flag的狂热分子,新年伊始,每次都会把新的目标和计划写在纸上,贴在书桌前,然后还不忘拍照,发张朋友圈,昭告天下。每年都定目标,然后不到3个月所有flag都倒了。但也有同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高效充电,2年后跳槽月薪翻了4倍。



身为职场人,都会面对精疲力尽、时间有限的问题,

怎样充电才既有效率,又保证效果?



终身学习,真有必要么?

 



01

我为什么要充电?





职场人充电忌讳“凑热闹”,即为了炫耀、填补内心的空虚或者打发时间去充电。与学生不同,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所以提升技能、掌握新知识,只能在工作结束后的有限时间内进行。在精力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弄清充电的目的尤为重要。



通常,职场人需要充电不外乎以下4个原因:



 1 

 弥补短板。

比如,你的工作需要经常为客户做展示和讲解,此时ppt技能和公共演讲水平就非常重要。如果这是你不擅长的,那你就应该把它们列为充电的对象。



 2

 

 

增强优势。

我有朋友在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她说很多四大人都会玩命去把CFA、CPA这两个证考出来,通常会花几年时间。虽然辛苦但非常值得,因为在这个体系里晋升很看重这些证书,考出来它们就是你的优势。



 3

 

 

角色转变。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当你被提升为Leader后,需要去学习大量管理方面的知识。过去是小职员时,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现在角色变了,手下有兵后,如何带团队这项新技能必须get.



 4

 

 

换岗需要。

通常跳槽后去了不同行业或职位需要迅速充电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你过去是做人力资源工作的,跳槽后转去做销售团队的培训,你的角色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迅速补充相关方面的知识。或者,你已经有了转行的打算,希望能先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再跳槽。

 

在立flag前先评估自己属于上述哪种情况,不要毫无目标凑热闹去充电,要根据自己的切实需求而进行。就像不少工作后的人喜欢晒自己看过的书,以示上进、好学之心。但如果这些书与你的目标无关,那它们就变成了杀死你宝贵时间的killer. 

 

书不昂贵,昂贵的是你为它付出的阅读时间。

 



02

我该怎么充电?





这个问题涉及时机、渠道、策略3个要素。

 

?

 时机:一定要选择“带宽”充裕的时候。



在《稀缺》这本全球畅销书中对“带宽”做了明确和全面的解释:带宽包括两种能力,分别是认知能力(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和执行控制力(控制行为、控制情绪)。这两种能力都是充电必备的东西。



职场人充电大部分时候是在一天辛劳工作后进行,但此时也是我们的带宽处于稀缺状态时。稀缺状态会产生“专注红利”,即我们会尽力聚焦当下去完成手头某件事。



听上去还不错,这似乎解决了很多人很难专注和拖延的问题,但稀缺导致的最大恶果是它同时会让我们产生“管窥”心态,也就是专注于某一事物而会忽略其他事物,并且因为太专(局)注(限)于当下,而无法对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



总之,当我们的带宽处于稀缺状态时,自身的流体智力和自我控制力都会大幅降低。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下班后很难坚持学习、提升自我,真不怪自己的意志力(那些能坚持下去的都是意志力“超人”,而我们只是普通人),生理构造使然。

 

想要充电能长久就要避开带宽稀缺时。上班前一小时是段不错的时间

,此时带宽充沛,可以用来学习。

还有一个不错的时间点是午饭后、开工前腾出点时间。



这是我在美国生活了近3年从美国人身上学到的。从事脑力劳动的美国职场人因为害怕产生food coma(饭后昏沉状态)午饭吃很少,结束后要么立即进入工作状态,要么抽时间读一些自己感兴趣、有用的书和资料。

 

?

 

渠道:职场人充电最常用的渠道是书籍和课程(网络课程、微课、part time课程)。



终身学习,真有必要么?



☉ 

关于书籍



确定好需要提升的专业技能后,

选书的顺序应该是:经典书(多量阅读)→畅销书(适当2-3本即可)→最新出版的书。

经典是打基础、畅销是update、读最新出版的书是为了了解该领域的新动向、查缺补漏。这是按照时间顺序。

 

也可以从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著作入手去进行学习。



比如,有段时间我写一本两性类书稿,其中一个章节涉及讨论爱情/婚姻关系中关系冷却、变淡这个问题,当中涉及的因素很多:生理/心理构造使然、相处模式、外部因素干扰等等,其中一个因素与“分心”相关。为了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我查到了研究注意力缺失的顶尖专家、哈佛医学院教授爱德华·哈洛韦尔,通读了他的相关论文和“分心”系列的三本书籍。



选好教材、学习完毕后如何确保自己充进了电呢?

 

最简单、实用的一个方法是当老师。

找到关系要好的朋友、同事,去和他们讲述你学到的内容。或者直接用起来,比如公共演讲技能,你看完教材、视频后掌握了原则方法,剩下的就是开讲。一开始肯定不会尽善尽美,但这类实用型技能只能在使用中提升、精进。



现在有声书也很流行,但我不推荐使用。原因有三:1,我们很难在听书时做到只听书。一般都在听书的同时做别的事,效果肯定会打折扣;2,有声书不方便做笔记;3,速度不够快。可能我更习惯阅读吧,听有声书总觉得速度过慢,而且不像阅读可以跳读选重点,有声书很难跳听。

 

☉ 

关于课程

 

如果你想提升的是实用技能,比如如何做PPT、设计海报、商务手绘图,建议选微课就好。这类微课的主讲人制作的课程都是摘录、汇总自经典的教材,你不用费力去啃书,掌握方法后剩下的事就是多加练习。



如果你是想学习一门比较新颖且难的课程,比如Deep learning,或某种方法、思维,比如批判思维、经济学原理,一定要从Coursera、edX这些正规的网络课程机构去挑选。



我在现在的高校旁听过一门精品课,这门课是该校的代表课之一,会放在网上让非本校的学生也能学习。相信我,从课件、资料、课时安排等各方这种能在专业网络课程机构上线的课程质量都很有保障。



除了书本和课程外,还有一个渠道会被我们忽略,那就是经验。

 

☉ 

关于经验



经验通常来自比我们资深的、高层的人,经验可以是方法、总结、案例、失败的教训、甚至只是一两句点睛的话。因为很少有人会把谈经验当成一门课程、学问去认真对待,听众也往往把经验当成了故事去对待,所以经验的价值经常被我们忽略。

 

想要获得经验并让其产生价值少不了三个步骤:记录、温习和思考。



我的前任领导A非常善于从经验中获得价值,而她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工作中随时随地都带着笔记本,无论是一对一沟通、头脑风暴、公司会议,她都把要点和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做好归类和整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出来看看。



后来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骨干后,A说她到现在还会把七年前刚参加工作时开会、沟通的笔记翻出来读读,好多那时不明白的知识点,成了现在管理团队的必备知识,当时大家天马行空记录下来的想法到后来的工作中也有了用武之地。

 

?

 

策略:

 

职场人充电的难题之一就是精力有限,很难找到大量整块时间全身心投入,所以我特别推荐

模块+主题日策略

。“模块”指以内容为主,同一时间只学习与该内容相关的的知识和技能;“主题日”则以时间为主,在固定时间做与该技能或知识相关的任务。



比如,你打算提升自己的公共演讲技能,计划需要的时间是两个月。那么在这两个月内就不要再给自己添加额外的目标,全力完成这一项就好,这是所谓的“模块”。



“主题日”是指你可以从周一到周日安排与公共演讲相关但不同的任务去完成,但安排好时间后就要固定下来,不要轻易改变。比如,一、三、五是观看著名的不同类型的公共演讲视频、周二、周四穿插模拟练习做输出、周日复盘。



采用“模块+主题日”这种策略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了目标太多而产生的分心,以及长时间用一种方式(比如只读书)而带来的枯燥导致轻易放弃,另一方面防止了光说不练(尤其是你要提升的对象是一门实践型技能时)。



遵循上述做法,愿2018年你立的flag能屹立不倒!

终身学习,真有必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