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见 | 潘与张的SOHO职业经理人

成见 | 潘与张的SOHO职业经理人

置顶:

点击上方蓝字“

观点

”,欢迎关注并置顶,即可快速获取房地产新鲜深度资讯。

成见专栏

 

观点地产新媒体

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以企业作史,在SOHO中国发展与转型的标志性时刻,不管是闪耀时还是暗淡时,职业经理人去留都成为观察这一时刻的重要契机。

观点地产网 关系与权力制衡关乎秩序的维持与稳定,这种关系在现代企业里体现在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博弈,带有家族式管理色彩的企业亦是如此。

3月8日,SOHO中国宣布,阎岩因寻求个人发展而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及总裁,即日生效。阎岩辞任之后,SOHO中国董事会成员包括主席潘石屹、行政总裁潘张欣、CFO唐正茂以及其他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在1996加入SOHO中国之前,阎岩曾任职于恒基(中国)助理市场总监。入职SOHO中国后的22年里,她曾历任首席运营官、财务总裁和总裁,负责项目拓展、成本预算控制及全面管理等,是高管层里少有的90年代老人。

自2009年开始,除去中间断档的三年,阎岩基本都会站在潘石屹旁边,参与SOHO中国每年初的业绩发布会,今年这一场景将不复再现。

作为中国房地产早期崛起的代表性明星企业之一,除了潘石屹夫妇这对明星老板,SOHO中国也曾聚集了许多类似于阎岩这样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离开后或消失于茫茫人海或自成一家,但多多少少最终成为了SOHO中国近30年发展过程中“一颗朱砂痣”的印记。

也许用张爱玲的比喻并不那么恰当,那么借用茨威格的视角,以企业作史,在SOHO中国发展与转型的标志性时刻,不管是闪耀时还是暗淡时,职业经理人去留都成为观察这一时刻的重要契机。

世纪之初的SOHO中国以及潘石屹早已是京城热门话题之一,拿地、热销,远不同于今日的“包租公”符号。

正是在那个销售为王的时代,SOHO中国完成了上市,并在北上两地大举收购物业,强调“开发+销售”的模式。蒸蒸日上之时,SOHO中国内部迎来了职业经理人团队的两轮变动。

1998年加盟SOHO中国的苏鑫,曾任执行董事兼营运总裁,负责SOHO中国的日常营运事宜,包括销售、人力资源等。在2011年前SOHO中国散售为王之时,旗下位于北京CBD最初几个项目热卖,主管销售的苏鑫功不可没。

然而,在SOHO中国风头盛之际,2009年苏鑫选择了离职并很快创立了后来的高和资本。

以苏鑫的离职为起点,SOHO中国进入了为时一年多的人事动荡期,紧接着的是原执行董事兼财务总裁王少剑、原销售副总监张祖邦、副总裁许洋(负责监督市场推广、租赁及客户服务)相继离职。

凭借多年财务经历被老潘相中的王少剑后来转场熔盛重工(现称华荣能源),颇受文化界欢迎的企业内刊《SOHO小报》的主创许洋宣布弃商从文。

回望过往岁月,2007年上市至2010年间,正是SOHO中国快速发展并形成商业地产“开发-销售”模式的过程,2010年商业物业散售达到了238亿元。随着销售业绩见涨,营销团队的话语权正盛,不过彼时SOHO内部就传出,老板之一的张欣并不希望让公司依赖任何人或团队。

而后来的离职潮或许正是SOHO中国开始转变商业模式的前夜,2011年,SOHO中国取消了总监制,取而代之的是代理公司席位制,但由于出现欠薪等问题后来又重新招聘销售总监,并形成内部销售团队、外部席位制以及互联网销售的三股力量。

转变正式来临,2011年潘石屹在业绩会上宣布了增加持有物业比例以及转型目标,即销售及持有物业比重为一比一。也是从这一年开始,SOHO中国的销售业绩开始逐渐下降,2010年的238亿是这家公司历史销售最高点。

2013年,SOHO中国团队再度发生变动,推广部总监王春蕾以及主管销售的王胜江相继离职。此时,SOHO中国内部包括销售部、设计部以及推广部等部门亦出现了不同程度人事动荡,其中不乏高管。王胜江自1999年加入SOHO中国,从一名销售人员升至营销副总裁,如今新的身份是洪泰空间的创始人。

有市场人士曾言,SOHO中国历史管理团队过往的动荡与高管退幕折射出SOHO中国转型过程中潘、张力量的博弈。他认为,由销售转型为物业持有正是由张欣主导并力推。

事实上,彼时张欣与潘石屹二人在方向上的分歧不时借由高层以及内部员工之口而为外界所知,包括规模、上市以及转型等问题。

虽然曾经的扁平式管理架构使SOHO中国在决策与执行效率上拥有不少优势,但潘张二人不同的管理风格也容易让下属左右为难。

如今随着最后一位老人阎岩离去,潘石屹以及张欣夫妇治下的这艘SOHO中国渡船未来将航向何方?

成见 | 潘与张的SOHO职业经理人

成见 | 潘与张的SOHO职业经理人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