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自己的手机摄影作品脱颖而出?这是过去一年里我的创意化实
导读:上期手机摄影技巧教了大家一些基本功,这一期,跳脱固有的摄影思维,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创意照片。
本文章来自 @谭小熊 于
少数派
发表的作品,我们已获得授权进行转载。「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33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本文参与少数派 2017 年度征文活动
2012 年,我得到了我人生中第一部 iPhone——iPhone 4s,彼时我还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还依稀记得,那时我懵懵懂懂地看着 Apple 官网上 iPhone 4s 摄像头的介绍页面——800 万像素、进光率提高 73% ,f2.4 光圈……这些略显晦涩的术语让我微微不明觉厉,展示的拍摄样张更让我感到惊艳,于是在这种「iPhone 镜头很厉害」的心态下,我开始有意识地多拍照。没想到,这一拍,就是我手机摄影的开始。
2017 年,是我接触手机摄影的第 6 年,此时的我已经是一名本科大一的学生。这些年来,手机摄影已经彻底融入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对手机摄影的观念也有所改变,除了寻常的风光、人文摄影,我开始另辟蹊径,探寻一些能使摄影作品变得独特和新奇的方法和工具。所以我的所有构思和尝试,都汇聚在这篇文章里了,这是我参与征文活动的一份作品,更是我手机摄影一年来交出的答卷。
注:文中所有插图均由本人拍摄、创作
为什么是「手机」摄影?
接触手机摄影几年来,我一直都选择用手机来拍照,而且就目前来说,在我可预见的未来里面,我都无意入手一台相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手机本身的便携性及其附加功能带来的必要性。相对于相机来说,手机是非常娇小非常日常的一个设备,我们每天都会带手机出门,手机不离身,所以用手机摄影就会比较方便和及时,能够捕捉到更多意外的瞬间。但对于相机来说,由于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分量,而且功能单一,相比起手机,它对我而言是一个「额外」的设备,我可以一天没有相机,但是我不可以一天没有手机。所以我可能很难坚持每天都带相机出门,这是我对相机望而却步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则是众多精彩的应用程序。使用手机拍摄的优势在于,一张照片的前期和后期可以结合得非常紧凑。众所周知,现在手机的应用商店里,摄影门类下的 App 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其中也不乏质量上乘、功能强大的。所以正是在前后期结合得这么紧凑的环境下,使用手机可以有着非常便捷和流畅的捕捉灵感、进行创作的体验。同时,这一点和我后面要谈到的艺术化和创意化一张照片是离不开的,如果没有这么多精彩的 App,很多创作我都不可能完成。
我在用的摄影 App
最后则是我自身的需求使然。虽然目前来说手机的硬件条件肯定是比不过相机,但是随着手机摄像头的不断升级,我可以说的是,手机的镜头对我来说已经够用了。我的观点是,我们不能脱离自身需求去谈什么样的设备最好,也就是说,对于我个人拍摄需求而言,尽管手机不是最好的,但是它是适合我的。这就是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去入手一台相机的理由。
为什么要艺术化和创意化?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艺术化和创意化」以及题目中「脱颖而出」的含义,它并不一定指照片有多么精彩,光影和色彩多么完美。我想说的是不走寻常路——前期尽量使画面变得独特和新奇,后期则尝试通过改变物体形状、重构画面视图以及添加特效等方式,使照片带来独特、奇妙的视觉体验,给看者带来深刻的印象,引发看者的注意和思考。
我之所以会想到这样做主要是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自身的原因。正如我上面说到,这是我接触手机摄影的第六年了,虽然这条路还十分漫长,我的技术也并没有足够精湛,但面对着众多千篇一律的照片,我多多少少确实是有些厌倦了,所以我有意愿想要进行一些脑洞大开的创作。
而最重要的是,这是由手机自身的硬件条件决定的。对于相机来说,它的硬件条件比较好,像素比较高,所以用它拍摄出来的照片,即使是经过挑选局部裁剪、放大都可以保持较高的清晰度,因此相机就有了能够重构画面的能力。而手机摄影是没有这种能力的,一般我们按下快门后,画面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了,即使裁剪也只能是比较小范围的。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观念——手机摄影要靠创意突围。
如何在前期拍出独特的照片?
产出一张照片的步骤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前期和后期。虽然在后期时,供我们发挥的空间会更大,但是一张高质量的照片是关键所在,因此前期拍摄功不可没。而如果你能一下子就拍出一张令人满意的照片,那是最好不过了。所以我结合了我自己的影像风格,概括了几点在前期拍摄时我会注意的地方以及我会去拍摄的内容。
1. 极简化一张照片
如果说绘画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那么极简主义摄影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它被称为「一门少的艺术」。相比起其他摄影作品,极简摄影作品的画面更为纯粹,给看者一种宁静致远、静谧之感。所以我非常喜欢极简主义,也会在拍摄时有意识地追求这种风格。
而为了达到这点,我的做法是通过不断寻找角度和机位,来一步步减少画面中的事物。例如,我会看着画面里存在的景物,然后我会想:我怎样才能把这个电线杆或者这个垃圾桶消失掉,这些一个个影响画面的东西要怎样才能离开我的画面之中。
从左到右:通过调整机位和角度不断简化画面
比如下面这张广州塔,画面简洁,但事实上广州塔坐落在广州的 CBD,其周围有非常多的高楼大厦,我当时找了很久才找到能够拍出这样的画面的机位。
除了寻找角度,我还会通过变焦来缩放画面,以挑取画面的局部来拍摄,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把多余的物体排除在外。这一点在双摄的 iPhone 上尤其简单,因为相机 App 内界面下方就有一个按钮,可以快速在 1× 和 2× 变焦之间切换。而且,这种变焦其实是从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两颗镜头之间进行切换,所以 2× 变焦并非数码变焦,画质没有损失,同时还消除了广角镜头的畸变效果,非常适合拍摄建筑。
2. 寻找戏剧性的对比
对比是一种十分简单,效果却十分显著的摄影手法,它强调了照片中各元素之间的区别。两种具有相反特性的元素融汇在同一张照片中,能够相互映衬、加强,突出各自的表现力,显得矛盾横生,却又统一和谐、张弛有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取景时,总会尝试去构建对比,创作出反差强烈的作品,增强照片的可读性。而我平时在拍摄时主要关注两种对比——色彩对比和光影对比,因为这两种对比比较明显而且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而色彩对比最常见的就是冷色和暖色的对比了。这种对比,可以由物体本身具有迥异的颜色构成,比如粉墙黛瓦;也可以被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天气所影响,比如傍晚时夕阳的暖黄和高空的澄蓝。
黄墙和蓝天、树影和天空形成色彩、光影上的对比
两种对比并存
至于光影的对比,一般来说在正午时,阳光比较强烈,因而容易捕捉到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我就非常喜欢明和暗的对比,这种风格可以在我的照片中一览无遗。
3. 通过反射产生倒影效果
群峰悬中流,石壁如瑶琼。鱼龙隐苍翠,鸟兽游清泠。
——储光羲《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
倒影,总能引起我们的遐思和联想。利用倒影进行拍摄,能够带来对称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具艺术感。
利用水面的反射来拍摄倒影是最常见的。如果是雨后放晴,或者地面上本来就有水体,我总会冲上去,把机位放低,看看会拍出什么效果。我会使镜头尽量贴着水面,这样拍摄出的倒影就会比较完满。而除了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情况,我还试过自己创造机会,最极端的情况是,我曾经为了拍摄一栋建筑的倒影效果,自己买了一瓶矿泉水倒在地面上,硬生生造出一个水面来。(虽然那张照片拍出来也不怎么好看……肯定是水量的原因[捂脸])
当然了,不止有水面才能实现对称的效果,事实上,任何可以反射光的物体,例如玻璃、瓷砖等,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只要我们平时用心观察即可发现。
瓷砖反射形成的倒影
4. 道具的使用
我偶尔会翻看我以前拍摄的照片,对着它们,我常常会思考——怎么才能通过一些小改变,使原本不值得拍摄的画面,或是比较单调的画面,变得妙趣横生?我的出发点是创作出一些让别人看了也觉得很奇妙的照片。
那么在过去一年中我的做法是,除了普通的摄影,我也开始使用一些道具。这些道具并不是指外置镜头、三脚架这样的辅助工具,而是一些能够为照片添加奇特效果的东西。比如我之前买的一个三棱镜,当阳光透过它时,可以折射出彩色的光芒,把这种光应用到照片中就可以有独特的韵味。
三棱镜折射的彩虹光
除此之外,我也常常通过观察场景中固定的元素,试着用视角错位的方式来构建一些有趣的画面。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校运会的时候拍摄的,那个时候观众席上有许多彩带和气球,我请一位同学站气球的后面,拍下了这幅照片,就诞生了一位怪诞的气球人。
气球人
而除了这些特定的道具,我也会随机应变,通过日常中一些临时的小物件来配合构建画面。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当时的情况是地面上有一束细长的光线,为了配合它,我把一个益力多的罐子放在它的前面,这样就构建了一幅比较有意思的画面(左)。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小物件的话,自己的肢体也可以入镜,比如我把益力多拿开之后,我又直接把手放过去,拍下了另一幅照片(右)。
5. 利用奇特的 App 和模式
近年来,得益于手机上摄影门类的 App 百花齐放,我在拍照时也会有了一些新奇的「姿势」。
我用 Focos 拍摄的照片
比如 Focos,这款 2017 下半年上架的 App 极具突破性,它很好地利用了苹果在 iOS 11 开放的景深效果接口,实现了「先拍照后对焦」的黑科技效果。同时,它的算法非常强大,能够非常细腻、逼真地模拟出大光圈浅景深的效果,在合适的环境下甚至能拍出媲美单反相机的效果,我对它的喜爱之情可以说是溢于言表了。
此外,还有 Enlight Quickshot,它主打三种新奇的拍照功能,而其中 Strobe 模式是最值得一提的。它类似于长曝光,但又比长曝光智能、有趣。你只需要抓稳手机对准移动的事物,让 Quickshot 连续拍下一组照片,它就会帮你将它们拼合在一起,保留物体的运动轨迹,呈现出「静中有动」的效果。
我用 Quickshot 中 Strobe 模式拍摄的照片
除了 App 之外,在 iOS 11 上,iPhone 拍摄的 Live Photo 可以直接转化为长曝光效果的静态照片了。以后直接通过 iPhone 的镜头,就可以拍摄丝绸瀑布和灯轨等长曝光照片了。我非常热衷于用这种方式拍摄人流密集的景点,这样不仅使景物保持清晰,也模糊了人流,拍出如梦幻般的画面,比一般的「到此一游」式的旅游照要更加美观、耐看。
我用 Live Photo 拍摄的长曝光照片
不过要注意的是,拍摄这种照片最好使用一些如三脚架等能够固定手机的配件工具,因为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抖动都会使长曝光的画面变得模糊不清,铁手除外。
同时,还有 iOS 自带的「人像模式」。经过多次系统迭代更新,算法不断完善加强,现在「人像模式」的成像效果已经十分不错了。而除了拍摄人物,人像模式也很适合拍摄其他物体,所以平时我也会经常使用「人像模式」来拍照,经常能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我用「人像模式」拍摄的照片
除了 Live Photo 和人像模式,Apple 去年发布的两款 iPhone 新机型也为我们指明了另一条路——「人像光效」。和「人像模式」一样,除了人物摄影,「人像光效」其实也适用于很多场景,其中的「舞台光」模式和「单色舞台光」模式能实现十分独特的效果,它能够识别出画面主体,在加亮主体的同时,加上深黑色的背景。
我用「人像光效」拍摄的照片
提高前期拍摄水平的技巧
当然了,再好的创意和工具都要有良好的摄影技术作基础。接触手机摄影第 6 年,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想要逐步提高前期拍摄水平,我的方法是通过三多——多观察,多思考和多拍。
其中,多观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生活,只有当你静下心来去体验和观察生活,你才能发现生活中美丽的事物,你会知道,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也是值得拍摄的,这样能培养一种发现美的能力。我在通勤或旅途的过程中,即使我坐在座位上不掏出手机来拍摄,我也会看着窗外的风景,看着各个部分,脑海里想象出来这些部分在我的镜头中拍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比如有一座山,我要截取哪个局部,我要拍摄它的山脊还是山峰,构图会是怎样的……所以,以后走在路上,还是不要低头玩手机了,一来是不安全??,二来是因此会错失很多美好。
多观察的第二个方面是多观察别人拍得好的作品。我在无聊时总会去刷一些摄影类的社交平台或网站,例如 Unsplash、图虫和泼辣有图等,在上面可以看到大量的优秀作品。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一种美的标准会在我脑海中慢慢形成,通过观察、学习他人作品的优点,我可以知道怎样的画面才是好看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下次的取景和拍摄。
而第二多是多思考,这种思考是和上述多观察别人的好作品结合起来的。在观察别人的作品时,我不只是简单地看,我还会想——这张照片,如果是我来拍,我拍得出来吗?这张照片,它的机位在哪里,曝光对在了哪里,对焦对在了哪里,是俯拍还是仰拍……我会在脑海中试着还原一下摄影师拍摄时大致的场景。
最后一个则是最重要的——多拍。其实,肉眼看事物和镜头下事物的效果还是挺不一样的,有时看起来觉得不起眼的东西,在镜头里或许是另一番风味。而察觉这种差别的「敏感度」,我相信只能通过多拍来培养,勤能补拙这句话在摄影中是很适用的。
如何在后期艺术化和创意化一张照片?
说完了前期,就轮到后期了。如果将摄影比作是绘画,那么照片就是画布,利用手机上各种功能强大的 App,在后期时,我们可以在它上面天马行空,自由创作,可以有的放矢,也可以漫不经心——这也是我喜欢摄影的原因,它让我感到放松自如、乐趣无穷。那么接下来我会讲讲我如何具体使用某个 App,来将我的想法呈现出来,来艺术化和创意化一张照片。
1.进行创意拼接
几年来,我拍下过很多照片,其中也不乏构图、内容相似的。所以我的第一个实践就是观察我以前的照片,试着寻找相似的光影关系和物体轮廓,然后把两张看似毫无关系的照片巧妙结合。下面就是例子:
从故宫到广州:左均拍自故宫,右均拍自广州,后期拼接
为了创作这样的照片,我使用的 App 是 Snapseed 和 Union,Snapseed 中的「展开」工具能够智能地延伸照片的边界,而 Union 则是最终缝合两张照片的工具。
首先,当我发现两张照片后,我会先对它们进行裁剪,大致留下我想要拼接的部分,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观察物体轮廓了,尽量寻找更多的特征交接点,这样出来的效果就会比较自然,不违和。
但因为此时两张照片不一定能够完完全全地重合,所以通常我会先在 Union 中铺好它们,如果发现有的部分不能吻合,就要再微调一下裁剪了。如果还是不行,我会用 Snapseed 的「展开」工具拓展照片,来让它有更大的空间供我组合。
待照片能够吻合后,即可把它导出,将多余的部分裁去,稍加修饰就完成了。
当然了,素材不一定要从自己的旧照里面找,如果你想拼接某张照片,你可以先预想它能拼接什么,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生活中拍摄可用于拼接的素材。比如下面这张照片,我原本是只有玉龙雪山的照片(右),而另外这张照片是我后来请求我的同学当模特拍摄的(左)。
而除了这种两个物体进行创意拼接,我也试着拼接同一个画面的不同照片,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它呈现的是在不同天气下,我对同一建筑拍摄的三张照片的组合,具体的操作方法也类似于上述。
2. 用液化工具模拟长曝光
说到液化工具,喜欢自拍美颜的朋友可能会比较熟悉,它能够推移、缩放画面的内容,比如可以用来瘦脸、放大眼睛等。但偶然一次我发现了它的另一种用法——模拟长曝光。
模拟的长曝光
这张照片乍一看像是一张长曝光的照片,但其实不是,它原本的背景只是普通的蓝天白云,但是我用 Enlight 中的液化工具把一片片的云朵变成了絮状,就完全改变了画面的风格。这样模拟出的长曝光和 Live Photo 以及其他摄影 App 的长曝光的不同之处在于,你可以自由控制效果,并且非常直观地看到程度轻重——如果你增加推移的次数和力度,那么物体变形就会更加剧烈,转化成长曝光就是曝光时间更长,相反亦然。
那么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在 Enlight 中,液化工具被称为「修整」,我们要使用的就是它。因为这种方法的原理其实是通过扭曲变形画面中的元素,营造出动态效果,所以我们首先第一步是将画面中的主体「锁定」,即通过笔刷工具,涂抹你不希望变形的物体。
涂抹完毕后,即可使用「微调」笔刷,将画面中的其他部分,向着同一个方向一点一点地拖动,物体就会随之变形。如果重复多次,物体就会被拉伸为絮状。一般来说,次数越多,画面中的物体就会变形得越剧烈,因而细节也会丢失得更多,所以画面会更加纯净。
当你对效果感到满意时,即可停下了。随后便可以保存到相册,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调色等其他编辑。
原图和效果图
这种玩法看起来很复杂,但事实上它适用的场景还是比较广泛的,因为它对照片的要求并不苛刻,只需随便拍摄一张主体突出,背景空泛的照片即可,然而最终的效果却非常出众。
3. 玩转特效 App
说实话,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不是每一张照片都适合创作,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精彩的构思。所以当我没有特别的灵感时,我会使用其他 App 来「改造」一张照片。
Defqt 就是我常用的一款 App,它能用最简洁的操作把寻常的景色变得独一无二。Defqt 内置了 22 种图片特效,包括对称、模糊、扭曲、噪音之类的形变,也有双色调、偏移、叠化等色彩效果。通过添加这些特效,你原本的照片会变得「面目全非」,但同时也保证了你创作的作品吸睛指数更上一层楼。我对它的神奇魅力深感赞叹,它让我在使用时甚至有一种仿佛自己是奇异博士或是盗梦空间里的造梦师一样的错觉。
你能想象右边的照片是从左边变过来的吗?
第二款是 SKRWT,它最大的功能是矫正畸变的画面,但在 App 中也有另一个小组件——MRRW。在上面我提到前期可以拍摄倒影,但当我前期拍不出来时,利用它就可以快捷地生成倒影的效果。只需导入一张照片,你可以在 MRRW 中选择垂直对称或是水平对称,通过简单的拖拽即可调整对称的图像内容,十分容易上手。
此外,在上面我提到的利用三棱镜来制造彩虹光,现在也有 App 能细腻地模拟出这种效果,它就是 Colorow。这款 App 内置了许多逼真的光学效果,除了各式彩虹光,还有阳光透过各种窗户的光线特效。这一点点特效的添加,能够改变整个画面的布光,甚至观感上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本的拍摄场景了,所以 Colorow 比较适用于室内的照片。如果能够合理地运用这些特效,肯定能够为照片增色不少。
除了主流的修图 App,上面这几款相对小而精 App 都是我一直在使用的,虽然使用频率不是最高,但我却始终不舍得舍弃,因为偶尔用它们来编辑一下以前的照片,往往都会有出我所料的收获,让我知道,原来我的照片可以是这个模样。而且它们能产出的效果,都是日常生活中很难直接拍摄得到的。
选择独特的呈现方式
从前期到后期,如何产出一张独特、新奇的照片,我的构思和实践在以上的文章内容中都已经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了,那么在接下来这部分我会说一下我呈现照片的方式。虽然理论上照片经过后期就无需再修饰,足以直接发布了,但有的时候创作欲作祟,我会再多加一步,为我的照片选择另一种呈现方式。
我的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加边框。边框的存在,为看者和作品之间提供了一道阻隔,但这并不意味着拘束,相反地,它能够结构化画面,使画面更加规整,就像是透过一扇窗拍照一样。同时,有了边框的照片更像是一件装裱完好的展品,透露着一丝艺术感。
当然了,我这里所说的加边框,并不是指美图秀秀里面那种繁复缤纷、画风清奇的边框,而是简单的、纯色的边框。我使用的 App 是 VSCO, 我非常喜欢它的「边框」工具(需要订阅 VSCO X)。在里面,你可以选择预设的边框颜色,通过滑杆可以调节边框粗细,就是这么简单,但这种风格却正中我下怀。此外,Union 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只要将「背景」设为纯色即可。
我的第二种呈现方式是创作「画中画」,其实这和加边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之所以会想到这样做,灵感其实来源于波普艺术和杂志中的剪贴画艺术(这也是我创意拼接的灵感来源)。我的做法是挑选一张和原照片具有相似色系的风景照,然后调整原照片的大小,再放置在风景照上面。这种类似蒙太奇的处理方式,将不同层次的空间融合在一起,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但因为色彩上的相似,看似迥异的画面却显得统一,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我创作「画中画」时,使用的 App 也是 Union,「背景」用于放置风景照,「前景」放置自己的照片,随后便可以随意缩放组合,非常简单。
我的「画中画」作品(部分背景图来自 Unsplash)
选择独特的呈现方式,在摄影中并非是必要的,我将这种活动视为一种实验性的创作,但事实上,它也的确能为照片带来独特的美感,就像是好看的文字和贴纸,只不过我的选择是边框罢了,大家可以多去尝试类似的创作。
过去一年我手机摄影的收获
摄影是一门内涵庞大的艺术,我非常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手机发达的时代,能够拥有 iPhone 这样优秀的设备,它赋予了我,也赋予了每一个人记录光影的权利,还有应用商店中大量的优质摄影类 App,使得艺术和生活从未像如今这般接近。
2017 年,我的摄影风格有所转变,除了普通的摄影,我更乐意去尝试新奇、独特的摄影体验。对我而言,摄影是我的审美和世界观的延续,它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方式。我还记得去年 9 月份我刚入大学时,由于我们的宿舍楼其实是一栋挺老旧的建筑了,所以一些师兄师姐、我的同学有时也会抱怨,说我们住的宿舍很破、很旧,有多不好云云。但是我看了——也住了——那么久,我会觉得,其实还好。然后平时我还会对着它们拍照,发到朋友圈之后也会有同学来留言说,原来我们的宿舍也是挺好看的。
我镜头下的宿舍
所以我想我收获的是观察事物的方式吧,也就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我其实也为手机摄影这件事投入了很多,我热爱过它,有一段时间也厌倦过它,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为它而活过——这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
这篇文章很长,非常感谢你能看到这里。如果它能为你所用,或是激发你的一份灵感,那会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请点击「阅读原文」支持作者。
- 【学习成长突破】如何帮助孩子提升社会能力?
- 在职考研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
- 日常生活必备:如何用英语口语讨论穿衣。
- 中兴新手机渲染图曝光 上下都是刘海你买单么?
- 三维可视化系统如何辅助决策?
- 告诉那个沉迷手机的孩子:手机陪你一时,却能毁你一生!
- 店铺合辑视频如何用淘拍一键上传?
- 【自在养生】熬夜后如何恢复 小妙招让你元气满满
- 年轻化转型风口正劲 看统帅如何为家电业创新赋能
- 手机有毒?!今天的父母怎样和孩子建立“屏幕规则” | 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