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唏嘘与悲壮(下)

明朝最后的唏嘘与悲壮(下)

明朝最后的唏嘘与悲壮(下)


元明清市民文化兴起,尤以明末表演艺术为大宗,各类曲艺行业人才荟萃,但说到评书行业,更有一位业绩逆天的强人:金初麟。

在成为一位说书先生之前,金初麟曾是明末云南的风流才子,还与地理学家徐霞客交情甚笃。但一场明末动乱,毁了他休闲的才子生活,从此浮沉在动乱之间,一度被大西农民军抓了俘虏,却凭着一张巧嘴,做了军中的说书先生。不仅凭此混了口饭吃,更得到了大西军领袖李定国的宠信。

但是,就算在如此颠沛生活中,金初麟的一个信念,却是从未熄灭:匡扶社稷,再造大明。

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定国——这位与明朝结下死仇的大西将领身上。特意为他讲《三国演义》的故事,渲染其中的忠义情怀,在把李定国多次感动的涕泪交流后,终于激出这位大英雄一句澎湃豪言:孔明何敢望?关、张、伯约之所为,不敢不勉。

这是曾经的明王朝死敌李定国,戎马生涯里一次华丽转身。从此他和他的这支铁血队伍,投身在南明永历王朝的战旗下,以关羽张飞姜维为偶像,开始了浴血抗清的征程。他们在桂林击杀了清将孔月德,在衡阳血战中击毙清朝敬瑾亲王尼堪。黄宗羲的笔下,清楚记录了那沸腾的一刻:清军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数万将士慷慨高唱着《满江红》军歌,那些躲入山林的明朝遗民们,闻讯纷纷奔走相告。那是南明抗清战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刻,辉煌的背后,也有说书先生金初麟,磨破嘴皮的忠义感召。

而在李定国将军最终败退缅甸,留下“宁死荒野勿降”的遗言含恨而逝后,回到昆明故乡的金初麟,也在三年后病故家中。与妻子合葬的墓碑上写着“明故处士金公,夫人龚氏之墓”。他用独家的说书技艺,激起了李定国将军的忠义血气,再以安贫乐道的余生,恪守了对李定国将军、对大明王朝的诺言,一个关于忠义的诺言!明朝最后的唏嘘与悲壮(下)

明朝最后的唏嘘与悲壮(下)

永历十六年(1662)一月二十二日,抗清最为顽强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怆然落入了清军主帅吴三桂手中。当押解永历皇帝的囚车驶入清军军营时,清军的骄兵悍将们都纷纷围过来,看动物似的围观这位被俘皇帝。

然而,相较于稗官野史和影视剧中永历皇帝各种狼狈怂包的模样,在钱海岳的《南明史》里,却记下了不一样的一幕:只见永历帝平静坐在囚车之中,淡然从容的几句话,就叫原本得意洋洋的枭雄吴三桂就汗流浃背,竟然不由自主的就膝盖软了,恭恭敬敬的下跪行礼。这一身帝王气度,把吴三桂军中几个清朝宗室身份的部将,竟都看的敬佩不已。就在永历皇帝从容赴死后,清朝宗室贝子卓越罗就嚎哭着扑过来,哭求给永历皇帝留一个全尸。

也正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年刚不惑的永历皇帝,依然在牢狱里奋笔疾书,给吴三桂写了一封字字泣血的信:你自以为很聪明,其实你非常愚蠢,你替清虏除掉了我,总有一天你也会被清虏清算。举兵反清才是你唯一的出路。然而吴三桂依旧置之不理,可就是这封并未打动吴三桂的信,恰恰预言了吴三桂最后的可悲命运。

在最后时刻,我们看到了、见证了,这位一生犯过很多错误的苦命帝王,保有的一抹亮色: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光复山河的理想,从未放弃!

不禁疑惑:同为南方投降政权,同样是中原王朝南迁,为什么南宋能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而南明却只坚持了十几年?同样是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逼退到南方,南宋能延续一个半世纪,并且期间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得很好,而南明朝廷却只坚持了十几年就亡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比较南宋和南明各自面临的内外情况,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第一,就政权的合法性和统一性而言,南明与南宋就不能相提并论。靖康之变后,金兵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子孙全部掳走,而宋高宗赵构是唯一的漏网之鱼,由他继承皇位,名正言顺,所以他可以利用自己法统上的优势,将宋室南方半壁江山统一组织起来,对抗金国,终使赤县神州不致全部陆沉。反观南明则不然,崇祯皇帝及其继承人一再错过南迁的良机,使得南明政权在皇位继承人上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严重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和统一性。

第二,与满清政权相比,金国的实力远远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者的汉化程度上。满清与明朝对抗数十年,(在皇太极时)已经意识到满清政权要定鼎中原,需要汉族士大夫的合作,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所以满清政权入关后能很快建立起与北方官僚汉族地主的合作,并得以迅速南下对付南明。反观金国则不然,女真兴起得非常迅速,其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辽,又在转瞬间灭了北宋,这些凭借的是军事实力的强大,这种短期内在军事上的顺利使得女真人根本意识不到汉化的必要,在夺取中原后,仍然沿袭女真人落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因而招致了北方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女真人不得已,只得扶持一个汉人的伪政权,这与辽太宗灭亡后晋后遭到中原汉人激烈反抗,被迫撤出中原的原因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北方汉人的激烈反抗(如王彦领导的八字军等),使得女真人需要时间和精力来逐步巩固自己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无法全力南下对付南宋。女真人开始大规模汉化是在1153年迁都中都(今北京)之后开始的,类似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

第三,南明与南宋相比,多处在一个农民军的变量。南宋是一次函数,南明是二次函数,解题难度那是成倍递增啊!北宋政权是女真消灭的,所以后来的南宋政权自然是视女真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全力抗击女真;而明朝亡于所谓的流寇,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这就决定了南明政权对满清的态度偏向与合作,幻想以割让一部分土地,联合清朝消灭流寇,以报君父之仇,所以南明政权与农民军各自为战,甚至互相对立,大大削弱了抗清力量。(至少初期是这样,至于后来南明意识到满清征服全中国的野心,逐渐与农民军联合,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而且是为时已晚)

第四,就人才这一方面,南明远不如南宋。首先看领导人,宋高宗不怎么出色,但比弘光帝要好,这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虽然屈辱求和,但还知道巩固政权,以图实现划江而治,而弘光帝继位后,不思巩固尚不稳定的政权,却纵情声色,坐视朝臣内斗,既不能驾驭文官,更不能控制武将。

所以,南明无法成为第二个南宋,是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南明无法复制南宋的偏安一隅,也就注定了南明的悲壮,南明就是要奋抗到底的,南明就是有那么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的。朝代更迭是文明演进的必然,我们唏嘘,我们不服,但无法阻挡,南明气数已尽,新陈代谢是必然。在最后时刻,作为汉人,能看到有那么些先辈逆历史洪流抵抗也就满足了。

全文结束~

明朝最后的唏嘘与悲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