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看得见,摸得着”六字箴言早期发现乳腺癌

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 , 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 , 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 , 乳腺癌已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 在中国 , 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 , 已跃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 乳腺癌的发病率为什么这么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早期发现乳腺癌?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什么误区需要特别注意……值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来临之际 , 采访人员特意采访了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大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学术带头人陈前军教授 。
早期发现乳腺癌
牢记六个字
陈前军表示 , 乳腺癌发病人数增加 , 根本原因是乳腺癌风险因素的不断变化 , 比如结婚年龄延迟导致的生育推迟 , 哺乳减少 , 超重和肥胖 , 以及缺乏运动等 , 这也是造成全世界乳腺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 乳腺癌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虽然上升趋势明显 , 但随着乳腺癌的治疗流程越来越规范 , 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 特别是一些新科技、新药物的出现 , 使得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超过了90% , 即使是晚期乳腺癌 , 五年生存率也超过25% 。 陈前军表示 , 乳腺癌是所有癌症里面整体疗效最好的癌种之一 , 只要早发现早诊断 , 早期乳腺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 患者自己如何“早期”发现乳腺癌?陈前军总结了六字箴言——“看得见 , 摸得着” , 以方便女性朋友自检 , 尽早发现乳腺癌 。 “看得见”主要是看乳房的皮肤是否出现浅表性的凹陷 , 即“酒窝”状 , 乳头有无凹陷、出血、破溃、红肿、渗液等 , 如果有 , 就要及时就诊排查 。 “摸得着”是指能摸到乳房里面的肿块或者不断增大变硬的结节 , 或者腋窝有肿块等 , 如有就要特别小心了 。
诊断:
组织病理是金标准
陈前军介绍 , 筛查乳腺癌 , 超声、乳腺X片等都是常规检查 , 根据患者的年龄来选择具体项目 。 但诊断乳腺癌 , 组织病理是金标准 , 组织病理常用的分两种 , 粗针穿刺或者是手术肿块活检 , 很多人担心穿刺活检会导致癌细胞扩散 , 对此 , 陈前军表示大量的证据证实不会引起扩散 , 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不是随便转移的 , 必须有适合的土壤 。 还有的病人表示 , “为什么我做了B超还要做钼靶X片 , 或者有的病人说 , 我做了钼靶X片了 , 为什么还要做B超?两者不能只选其一吗?”对此 , 陈前军表示 , 这是个较大的误区 , 两种检查的侧重点不同 , B超对实性的肿块和囊性的肿块是比较敏感的 , 但是对钙化灶不敏感 , 而乳腺钼靶X片对钙化灶很敏感 , 钙化灶有时候恰恰是乳腺癌的一种早期变现形式 。 中国的乳腺癌患者比欧美国家的患者年龄要年轻10岁以上 , 中国女性乳房的致密度很高 , 所以钼靶X片很难发现肿块 , 腺体一致密 , 钼靶X片上就表现为一片白 , 但是钙化灶特别白亮 , 钼靶片就容易看出来 。 “所以B超主要查肿块 , 钼靶主要查钙化灶 , 这两个手段对乳腺癌的诊断都非常重要 , 不可以互相替代 。 ”陈前军说 。
【乳腺癌|“看得见,摸得着”六字箴言早期发现乳腺癌】得了乳腺癌
不能“一切了之”
陈前军表示 , 近年 , 乳腺癌的治疗进展非常快 , 随着新药物的涌现和早期筛查的实现 , 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稳步上升 。 很多患者得了乳腺癌 , 想着把乳房切掉病就好了 , 就根治了 。 “我国的平均保乳率只有15%-25%左右 , 有的地方甚至不到15% , 我去一些县级医院会诊 , 甚至会100%地全切 , 保乳率非常低 。 ”对此 , 陈前军觉得非常遗憾 。 “总体来说 , 特别是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来说 , 现有的大数据越来越支持 , 保乳手术可能更能改善患者的生存 , 预后要优于全切手术 。 所以我们要提醒广大患者 , 得了乳腺癌不要‘一切了之’ , 有条件的话 , 要尽可能地接受高标准的治疗 。 在我们自己中心 , 4个乳腺病区 , 平均保乳率50%左右 , 与欧美数据差不多 。 ” 陈前军最后提醒说 , 很多患者得了乳腺癌后 , 不去医院做规范治疗 , 反而寄希望于“偏方”“秘方” , 结果导致疾病进展很快 , 最后无法挽回 。 陈前军表示 ,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 , 可以用“偏方”“秘方”来替代标准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 。 在我国 , 特别是广东 , 中药比较受重视 , 陈前军表示 , 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上 , 中药的作用毋庸置疑 , 比如 , 可以改善化疗期间的恶心呕吐、食欲差、乏力等 , 缓解内分泌治疗过程中的潮热、多汗等 。 另外 , 有的患者在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过程中 , 容易出现晨僵现象 , 导致患者的依从性降低 , 也可以通过中药来改善 。 “但中药不能替代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 , 只能作为辅助补充治疗手段 , 起到锦上添花 , 不能越俎代庖 。 这点患者一定要清楚 。 ”(张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