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博勋|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感动千万网友( 二 )


儿子正在读的河南工程学院也组织捐了款。女儿自爸爸生病后,就没再跟家里要过钱,连打三份工,早上上课前先去奶茶店,有空就去快递点,一周还有三次给中小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学费、生活费,妹妹贾冰洁全都自己解决了。

贾博勋|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感动千万网友
文章插图
焦曾的女儿

“村里、亲戚、邻居、医院、共享厨房都在拉着我们一起往前走,一定会好起来的。”焦曾这么劝不愿接受治疗的儿子。

7月6日下午快6点时,焦曾带了一把茴香来到了共享厨房。做了一个茴香炒鸡蛋,打了两份稀饭,还炒了一个青菜。走的时候,她没给钱。

贾博勋|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感动千万网友
文章插图
“中间有几个月她没来,想着已经好了。后来,还没到过年,她又来了。太困难了,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张广兵说。
在这个共享厨房,柴米油盐都是免费的,鼓励与关心也是免费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抗癌共享厨房”6年没涨过价

贾博勋|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感动千万网友
文章插图
张广兵,今年29岁,是个90后。
2014年,他从河南机电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随后的半年,他和同龄人一样,找工作,实习。
大约半年后,张广兵的父亲因心脏病住进了河南省胸科医院。外面卖的饭,既贵,父亲又吃不惯。张广兵这才有了开个厨房的想法。
等到父亲出院后,他一边照顾父亲的日常生活,一边辞去了实习的工作,并用实习期的工资和向亲戚朋友借的钱,拢共2万多元,在康复社区便民店找了个门面,开起了“大厨房”。
干了不久,兜里的钱就见底了。张广兵的母亲看着这生意事儿多还不赚钱,特别抵触。前几年,张广兵的母亲每次见到他都要跟他生一次气,坚决反对儿子再继续干下去。
父母靠着家里的土地过生活,好不容易培养个儿子,大学毕业,正是赚钱回报家庭的时候,却干了这么一件不挣钱的事儿,搁谁谁都会不高兴的。张广兵理解母亲,总是笑笑听着母亲吵他。
做妈的,总是心软又善良。张广兵时常跟她聊起店里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她也渐渐理解了儿子。 “这事儿,是善事,我儿子是在做好事!”
哪个当母亲的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受苦。张广兵母亲也开始来店里时常搭把手,洗洗涮涮,整理整理灶具,打扫打扫卫生。
一年前,康复社区便民店拆迁,几经周折,张广兵才找到现在这个店面,租金一年15万。
张广兵承受不起,于是找了两位朋友合伙干起了现在的店。
一位是70后的王战胜,一位是80后的魏兴江。之前,和张广兵在同一个市场干同样的共享厨房。

贾博勋|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感动千万网友
文章插图
从右往左分别是张广兵、王战胜、魏兴江

王战胜今年48岁,当初在纬五路上开一家便利店,店里市场需要加热食品用的电磁炉和锅,被经常来坐坐闲聊的病人看上了。

“你这火能不能借我用一下,我这病吃不了外面买的,都放盐了。”一个老大爷跟他说。
自此,一个灶变成两个灶,后来他干脆买了八个灶,一共十个灶。也从刚开始的免费,和只能煮白水面条,变成了每次五块,还能炒菜的小店。三个家庭的辛苦换来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相拥相伴看起来,共享厨房是这三个大男人合伙搞起来的,事实上,是三个大家庭在撑着。

贾博勋|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感动千万网友
文章插图
贾博勋|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感动千万网友
文章插图
有的病人自己来做饭,身体又不好,只能找张广兵他们帮忙,洗菜,切菜,做菜。
有些人不会用电磁炉,需要现教。做完菜的锅很多人放那就走了,也不刷。地上经常有掉落的塑料袋、菜叶,和不小心撒下的汤汁,需要清理。
还需要有人顾着算账收钱。
二十多个电磁炉同时运行,通常需要五六个人在店里看顾。
人力成本那么高,自然是请不起人的。只能是家庭成员齐上阵。

贾博勋|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感动千万网友
文章插图
王战胜的母亲

贾博勋|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感动千万网友
文章插图
7月6日下午晚餐高峰期,三个合伙人都在。王战胜的母亲今年已经67岁了,还在厨房里帮忙刷锅。王战胜的妻子为了家庭能多一份收入,在厨房前的菜店打打零工。他的父亲在旁边社区里做清洁,一年到头也能给家里添一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