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镇|“破立并举”志在“路径样板” ——来自淮安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转型实践的调查报道

王善高不懂,一级综合医院与二级综合医院有啥区别。他只知道,4年前,自己因胃病到泾口镇卫生院做胃镜检查,医院既缺医生又无设备。王善高只好舍近求远,从老家泾口镇高舍村跑去车桥镇卫生院。
变化发生在8个多月前。“胃镜检查,泾口也能做了,再用不着跑远。”王善高满心欢喜。然而,此时的泾口镇,已于2018年在全区布局优化调整过程中被划入了车桥镇,“泾口镇卫生院”从今年3月起变成了车桥镇卫生院第二执业点。
名字一变,效果突显?采访人员经过调查采访发现,自淮安区2018年布局优化调整工作结束后,区卫健委以方便群众就医为靶向,掀起一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转型改革,从名字到效果之变,不过是改革路上、“破”“立”之间,锻造“路径样板”的一个缩影。
现实之问——
“三大困境”如何破解
布局优化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淮安区原有的26个乡镇被整合为13个镇、3个街道,重构是表象,优化是根本,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层医疗资源而言,原有的26个乡镇卫生院的重构与优化之路将何去何从?
现实比想象更复杂。“通过调研摸排,一个个问题摆在眼前。”淮安区卫健委党委委员刘素林向采访人员举例——
比如,布局优化调整伊始,全区80%的乡镇卫生院在维持正常运转方面,已经普遍存在举步维艰的状况,转型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如何“转”。
再比如,原有的部分乡镇卫生院还属于一级综合医院,对有些药品的使用缺乏权限,周边百姓不得不跑远路、求他途,到其他具有相应用药权限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就诊,无形中加重了后者的诊疗负担。
一个新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服务需求,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的升级迭代变得迫在眉睫。“康复、护理甚至养老,这方面的需求不只在城区加剧,在乡村同样日趋凸显。”刘素林说。
凡此种种,窥斑见豹。淮安区卫健委对此逐一加以梳理分析,归结出布局优化调整后,乡村医疗卫生事业面临“三大困境”:资源利用如何有效?医疗机构如何发展?群众需求如何满足?
作答现实之问,需要担当,也考验智慧。
思维之变——
“两步跳棋”落子有方
谋一域,思全局,取决于顶层设计。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难得出结论:上述现实之问,既是亟待破解的困境,也是激发创新思维、找到解决办法的“总开关”。
车桥镇|“破立并举”志在“路径样板” ——来自淮安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转型实践的调查报道】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期间,为动员在外务工的淮安区人留在所在地过春节,淮安区卫健委从外出务工人员数据库中发现全区有26万多人长年在外务工。
以车桥镇为例。泾口、车桥两个乡镇优化整合为车桥镇后,全镇户籍人口为11万人,然而,实际常住人口仅3万多人。“其余人员要么外出务工,要么在城区买了房安了家。”刘素林说,常住人口规模锐减,意味着过去在泾口、车桥分别设置的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资源的投放已经出现供大于需的状况。
供需失衡的客观事实,为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决策参考。淮安区卫健委转变思维,下出“两步跳棋”——
第一步,规划先行,重新落子。26个乡镇经过优化调整,变成16个镇(街),原有的26个乡镇卫生院相应的被归并为13个镇中心卫生院、4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个账本、一套考核体系”。以此为“龙骨”,淮安区卫健委根据13个镇的地理位置、辐射带动能力,采取分片排兵布阵的办法,重点打造车桥、施河、漕运、钦工、苏嘴5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其中,车桥、施河两镇在淮安区渠南片“扛旗”,漕运镇在运西片挑大梁,苏嘴镇的“责任田”覆盖淮安区的东片区,同时辐射盐城阜宁,钦工镇则全力服务渠北片。
第二步,功能细分,重构定位。被归并掉的乡镇卫生院,利用原有阵地,保留原有基本医疗功能,变身为存续运行的镇卫生院第二执业点,主业转型至养老、康复、康养、护理领域。
两步“跳棋”,一步“跳”出广度,一步“跳”向纵深。
是否可行,需要实践检验。收效几何,不妨试点探路。车桥镇、施河镇中心卫生院由此成为主角,打“头阵”。
试点之路——
“一张蓝图”定向发力
54岁的宗玉花是车桥镇陈桥村人,2014年患上糖尿病,两年后“雪上加霜”患上脑梗塞。泾口镇归并至车桥镇之前,陈桥村隶属于泾口,宗玉花每次问医就诊,不去泾口镇卫生院,而是选择去车桥镇中心卫生院。
“那个时候泾口卫生院条件差一些,车桥卫生院倒是样样齐全。”宗玉花后来才弄明白,泾口镇卫生院是一级综合医院,比车桥镇中心卫生院“差”了一个档次,好多药没有使用权限。
原泾口镇卫生院成为车桥镇中心卫生院第二执业点后,宗玉花有了新的体验:“现在不用跑远路了,车桥卫生院安排了主任医师到泾口来坐诊,方便多了。”
今年1-11月的数据显示,原泾口镇卫生院变身第二执业点后,门诊量不降反增。“11个月达到2.5万人次,比过去一年的总门诊量还多了5000人次。”车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祁长虎说,“每天都派过去3名业务骨干坐诊。”
整合、优化,催生综合服务实力。2019年之前,淮安区二级综合医院、“江苏省社区医院”拥有数为零。而2019年以来,该区从无到有,创成二级综合医院3家、“江苏省社区医院”5家,并由此拿到了创建“江苏省社区医院建设示范县区”的入场券。
整合、转型,施河镇卫生院的试点结出硕果。“原溪河镇卫生院被整合过来之后,打造成护理院,已经挂牌,开辟出涵盖医养、康养、康复等业务的新阵地,硬件设施全部到位。”施河镇卫生院院长杨光兴奋地说,“今年8月,我们卫生院不仅成功跃升二级综合医院行列,两个月后又创成了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捧回了‘江苏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一张蓝图,定向发力。”刘素林说,除了车桥、施河两地试点外,漕运镇目前正在快马加鞭,计划明年投入6000万元建设1万平方米的门诊病房综合楼,已归并至漕运镇的南闸、三堡原有卫生院,分别发展护理、中医业务。
当然,在整个淮安市,布局优化调整涉及全市多个县区,由此需要解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合、优化、转型是一个普遍课题。“我们的出发点是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养老需求,目标是为全市探索出一条样板路径。”刘素林说。
融媒体采访人员:杜勇清 王正道 吴海涛
融媒体编辑:曹盈
责任编辑: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