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二 )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 , 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 , 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 , 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 , 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 , 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 , 破烂灰黯 , 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
小小的一件事毁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誉 , 老信客申辩不清 , 满脸凄伤 , 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这就是不讲"诚信"的结果 , 哪怕只有仅仅的一次;这就是我要说的 , 在这个世界 , 你要想顶天立地的站在这个世界上 , 请记住一句话——万事"诚"为先!西方有句话:“他骗了所有的人 , 最后发现他被所有的人骗了 。”信誉 , 是对权益的维护和尊重 。
承诺 , 就自己来说是一种责任 , 就对方来说是一种希望 。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章插图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1《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 , 我读后收获颇丰 。这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 , 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 , 散点论述 , 探寻文化 , 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 。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 , 轻松自在 。整本书还没读完 , 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 。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
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他运其妙笔 , 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然在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却是他那篇《信客》 。《信客》写的是20世纪
二.三十年代乡间的事 , 那时候通信手段很落后 , 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 他大约相当于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奔波的乡村“邮递员” 。
没有信客 , 好多乡人就不能联系上出远门的亲人 。在很长的时期中 , 信客沉重的脚步 , 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文章首先说的是这里的一个老信客 , 曾有一次为在上海的打工仔送红绸 , 而恰好他也要为一远亲送一分礼 , 于是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 , 图个好看 。
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 , 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 , 以防信客做手脚 。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 , 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 , 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 , 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 。但他的家 , 破烂灰黯 , 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
小小的一件事毁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誉 , 老信客申辩不清 , 满脸凄伤 , 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 。这就是失信的结果 , 哪怕只有仅仅的一次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2夏季暴雨倾盆的夜晚 , 世俗的喧嚣被一时浇灭 , 在黯淡的灯光下 , 见到这般滋润蕴籍的文字 , 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围中默默端坐 。夜雨的诗意中 , 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 。
轻轻地触摸这泛黄的纸张 , 我踏上别样的旅程 , 有着文字这般安静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开头 , 简单有序的描写 , 却没有任何苍白无力的表现 。一步一步走近 , 满载敦煌文化的车队留下深深的车辙 , 道士塔旁凄艳的晚霞印入我的眼帘 。刹那间 , 原本乏力瘫软的身躯随着灵魂起舞 , 在芳香四溢的舞台上找到了我专属的味道 。
这是我耳熟能详的交响乐 , 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这无尽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获了我那颗即将热血沸腾的心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 , 与耳边的喧嚣隔绝 , 留下一片心灵净土 , 啜饮着文化的甘泉 , 印刻着行旅的记忆 。只要顺从他的牵引 , 脑中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 , 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 , 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 , 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 , 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