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四 )


正如书中所说 , 江南小镇没有河边吊脚小楼的浑朴奇险 , 没有前险滩 , 后荒漠的气势磅礴 , 没有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 , 只是他们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 , 显得格外平稳、内敛 , 不张扬 , 那悠悠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浅诸波光云影 , 小桥流水江村” , 我愿悠悠江南永葆那一份清静舒适 , 传承中华民族的安然祥和 。【篇二: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刚读来十分深奥 , 对其中许多优美的句子觉得晦涩难懂 。
通过年龄的增长 , 社会的积累 , 越读到后来我越敬佩余秋雨 , 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 , 见常人所未见 , 思常人所未思 。每游到一处地方总会仔细思索 , 然后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 , 带给我们无尽的沉思 。如今人们有哪个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样去思索 , 去探寻 。
往往游客到景点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乐了 。没有多少人会深入了解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 。更没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其宗教哲学和历史渊源 , 并写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
当我读到《江南小镇》这一章节的时候 , 眼前似乎浮现出我当初去周庄 , 同里这些古镇时的场景 , 就如书中描绘的一般 , 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 , 潺潺流动的'河水 , 悠闲划着小船 , 并唱着歌的渔民们 。当然还有色彩缤纷 , 味道可口的各类糕点和特色小吃 。一条条木制的竹筏飘过贯穿古镇的小河 , 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 , 十分安逸 , 舒适 。就如“浅诸波光云彩 , 小桥流水汇村”这幅楹联一样 , 尽情阐述了江南古镇的魅力 。
【篇三:文化苦旅读后感】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谁的心 , 党河水的断流伤了谁的神 , 漫天风沙迷了谁的眼 , 遍地干涸断了谁的梦……风沙肆虐 , 细雨无踪 , 有谁明白敦煌的梦已面临着枯竭 , 又有谁明白飞天的故乡即将成为传说 。曾几何时 , 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个名字——楼兰 , 可谁曾想到 , 千年之后 , 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后尘 , 多么可笑 , 多么荒谬!难道敦煌的梦想就要如此被碾碎?不!不可以!美丽的飞天不能没有家乡 , 轰鸣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 , 灿烂的莫高不能被黄沙掩住!“我好恨!”恨王道士为何将如此珍贵的经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国竟是留不住一个小小敦煌;恨作为一个飞天儿女 , 我却是在风沙肆虐之时什么也不能为她做 。余先生说“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 , 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 , 除非躲在地下 , 躲在坟里 , 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 。”如果可以选择 , 我宁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 , 直到我们足够强大 , 能够保护她 。
这个世界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 而是俗世的繁华富贵;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 , 而是守护一生的梦想 。我们是敦煌的子民 , 飞天的儿女 , 共同守护千古的敦煌梦就是我的梦想 。【篇四:文化苦旅读后感】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 , 我感受最深 , 就是:“文人的魅力 , 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 , 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 ,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 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 , 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 。
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 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我想 , 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 , 同样适合 。大概 , 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 ,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 , 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
而文人的作用 , 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 。因此 , 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 。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 , 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 , 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