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三 )


鸡兔同笼是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资料 。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唯一的教学资料,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道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而且它是生活中的一类典型的问题,研究这类题,不仅仅使学生学习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收获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潜力 。研读教材后,我依据新课标,从设计理念到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都做了认真地思考,连教学环节都是几经修改的,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实在有些汗颜 。
一.“猜测”形同虚设 。
其实,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同“猜”字而生 。猜测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开始,也是思维的开始 。学生就应历经一个猜测——验证——调整——最终找到正确答案的思维成长过程 。
而我把“猜测”只作为一个课堂环节,一个程序,没有将猜测与后面的环节建立联系,致使“猜测”环节形同虚设 。另外,在学生猜测后,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发现猜测不对,腿的总条数多了,该怎样调整;反之,又该怎样调整,其实调整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每一次调整,一个一个地增,或一个一个地减,腿数之间都相差
2.?就应给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同时,也为学生的自探究明确了目标和指明了方向 。这样就不会出现后汇报中的“尝试法”的孤立无援了 。虽然列表尝试法在学生的眼中是一种笨拙的方法 。
但本节课的列表尝试法是让学生经历由常规逐一举例向减少举例次数的过渡,实现“跳跃式”列举,而且在学生在思考、交流、感悟的数学活动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每增加一只鸡同时减少一只兔,就会减少2条腿;反之,每增加一只兔同时减少一只鸡,就会增加2条腿 。”学生在这样发现下就很容易找到了“假设法”的影子 。为下面的假设法的策略解决问题做了提前渗透和有力地铺垫,同时也能感受到量与量之间的共变关系 。
然而由于我把尝试法探究活动与寻找其他策略并入一个学习活动中,使得学生只顾去寻找其他的方法,而有的同学直接忽略尝试法,失去了此处探究活动的价值和好处 。如果我能分步实施,细化活动要求:活动
一.列表尝试,汇报后,再进行活动二:寻找其他策略,就不至于出现汇报中的“混乱” 。
二.数学课上的语言规范性有待加强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与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准确明晰,具有逻辑性 。
本堂课假设法算理是一个难点,如果老蚰能用清晰而准确,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把算理引导出来:假设笼子里都是鸡,一共有几只脚?条件告诉我们几只脚,这样就少了几只脚呢?为什么会少了10只脚呢?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明朗 。所以我感到教师的言之有序,才能成就学生的有序思维 。当我上完了课,我留下了开篇的感悟 。
由于本课的诸多不足,后面的习题一道也没有练 。对这种低效的课堂我有些惭愧,但我想“教后知 。
鸡兔同笼的十种解法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鸡兔同笼的十种解法如下 :解法一:列表法(1)逐一列表法:就是把鸡和兔从1到35分别枚举,然后计算脚的数量,等于94只时就能找到答案,但数据量大时会比较繁琐 。(2)跳跃列表法:枚举的时候,根据脚数的值,跳跃枚举,简化枚举的数量 。
以上这三种列表方法,虽然可以求出结果,但是都过于繁琐,解题时我们一般都不会使用 。解法二:假设法(1)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总脚数:35×2=70(只)总 差:94-70=24(只)单位差:4-2=2(只)兔子:24÷2=12(只)鸡:35-12=23(只)答: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 。(2)假设全是兔总脚数:35×4=140(只)总 差:140-94=46(只)单位差:4-2=2(只)鸡:46÷2=23(只)兔子: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 。以上两种假设方法,是我们在低年级求解鸡兔同笼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
解法三:金鸡独立法(1)假设让鸡抬起一条腿,兔子抬起两条腿地上总脚数:94÷2=47(只)每多一只兔子脚数就比头数多1兔子:47-35=12(只)鸡:35-12=23(只)答: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 。(2)假设鸡和兔都抬起两条腿地上总脚数:94-2×35=24(只)地上的脚都是兔子的兔子:24÷2=12(只)鸡:35-12=23(只)答: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 。(3)假设只让兔子抬起两只脚此时地上每只鸡和兔子地上都有2只脚地上总脚数:2×35=70(只)兔子抬起脚总数:94-70=24(只)兔子:24÷2=12(只)鸡:35-12=23(只)答: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