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六 )


(3)教师小结:天都峰那么高 , 那么陡 , 我年纪这么小 , 老爷爷年纪那么大 , 却都来爬 。我们是互相惊叹 , 互相钦佩 。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 , 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 , 在文中并不显眼 , 但通过点拔 , 进行挖掘 , 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 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
3.学习第6~7自然段 。
受老爷爷的影响 , 我开始爬天都峰 。那么 , 我是怎样爬的?(1)课件出示句子 , 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
A、“奋力”是什么意思?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2)我们攀着铁链 , 手脚并用 , 奋力向上爬 , 结果怎样?A、“终于”是什么意思?B、从这个词中 , 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3)拓展 , 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 , 在爬山途中 , 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爬上峰顶 , “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 , 做些什么 , 又会有哪些感觉?(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 , 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 , 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 , 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
(三)课堂小结 , 领悟道理 。
学习如登山 , 我们只有不怕困难 , 知难而上 , 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 , 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
(四)布置作业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 , 读一读 , 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 , 学以致用 , 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我”老爷爷互相鼓舞汲取力量自我反思:《爬天都峰》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 。根据教材的体系编排 , 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衔接 ,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 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这些特点:
一.紧扣重点段落 , 理解课文内容 。“窥一斑而见全豹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 我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经过 。
“我们”在爬山途中 , 相互鼓励 , 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 , 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
二.抓住关键语句 , 感觉人物形象 。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 , 是学懂课文的关键 , 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
课文中的许多语言描写挺有儿童味 , 内涵丰富 , 令人回味 。如文中“我”和老爷爷对话中的两个“也”字 , 细细揣摩 。
为什么要用“爬”字呢?──《爬天都峰》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爬天都峰》教学案例湖北省黄石市市府路小学 朱 慧今天第二节课我讲了《爬天都峰》这一篇课文 。上课没多久 , 我就看见有只手举得高高的 , 我一看 , 原来是罗伟豪 , 他可是我班最喜欢提问的孩子 。
同学们 , 我们都来帮助罗伟豪解决这个问题 , 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首先我就让学生们了解什么叫“爬” 。“爬”就是手和脚一齐着地走路;爬行 , 匍匐 。躯体贴地(如虫、蛇、龟)缓慢向前行 。
接着 , 我引导学生朗读全文 , 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同学们都自主地组成了小组 , 自由地朗读起课文来 。
“谁能告诉罗伟豪同学 , 你在书上找到什么答案 。
”有的同学说:“我从书上知道了天都峰很高 , 峰顶在云彩上面呢!”也有的学生说:“天都峰不仅高 , 而且陡 , 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 , 我及时给予肯定:“是啊 , 天都峰真是又高有陡啊 。
我在网上找到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 让我们一起走近──天都峰 。”同时 , 我还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画面 , 并附有天都峰的简介:“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 。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 , 猿猴愁攀登’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