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二 )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於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虌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传统中寺庙是以黄色为主,灯笼的大小、颜色全以个人喜好变化,无所谓一定的象徵意义.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
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灯笼依其形状,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其中以泉州式为中国灯笼的代表.
泉州式灯笼
一般编织反州式灯庞都以质地坚韧,有弹性的桂竹及麻篱二种为主要材料.
制作过程为:
(一) 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加热的半小时,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曝晒.
(二) 用竹刨刨去牛面粗糙的表皮.
(三) 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这种得依灯笼大小而定.
(四) 编织方法以交叉方式完成灯架.
(五) 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亦可.
(六) 糊(裱)灯笼,先裱糊棉纱布,再黏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如没有单光纸,细棉纸亦可.)裱糊棉纱布得先将稀释的浆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浆糊刷平,这里需要注意,刷平浆糊的刷子必须是干净的刷子方可,否则,灯面将是一片脏乱.同时,裱糊的纸也必须糊的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七) 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八) 彩绘.彩绘以个人所需图案彩绘,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
(九) 彩绘后,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再上一层桐油,然后待桐油阴干,灯笼就大功告成.
福州式灯笼-又称为伞灯
桂竹:是台湾种植最普遍的一种竹子.质感坚硬有弹性,适合作钓竿、扫帚等器具.
竹篾:将桂竹劈成竹条,称为「竹篾」.在竹篾上下两端打洞,并用铁丝穿起来.
竹头:在桂竹的竹节上,刻出凹槽,用粗铁丝固定,成为竹灯笼的头部和底部.
作法:
1.将穿好铁丝的竹篾,安装在竹头台座上.
2.一根竹篾安装在一格凹槽上,最后再用铁丝绑竹头,成为竹架.
3.顶住地面,将竹架慢慢往下撑开,直到变成筒型为止.
4.用手压折竹篾,调整灯笼的形状、弯度和竹篾间的距离.
5.在灯笼上端绑上棉线,以固定竹篾.
6.在竹篾上铺白色纱布,用浆糊固定.
7.等纱布干了,再涂上洋菜胶.
8.阴干后,筒型伞灯就成型了.
9.接着描图、上彩.一般而言,字是朱红色,图则是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等吉祥画.
10.最后在竹头上安装底座,修饰一下,就完成了.
灯笼的种类
字姓灯:灯的一面是姓氏,另一面是祖先曾经担任过的官名.如姓「谢」是太子少保,姓「郑」是延平邵王等.
吉祥灯:灯的一面是姓氏或神的名字,另一面是八仙(吕洞宾、何仙姑等)、福禄寿三星等吉祥图案.
一般型:和字型灯、吉祥灯一样,一面是姓氏、神的名字或吉祥话,另一面是吉祥图案.
【灯笼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官灯:灯上所绘的字和图,与一般灯相同,不过底是黑色,字是金色.到皇帝御赐,才能悬挂这种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