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 , 托尔斯泰并没有沉溺于一端而忽视了另一端 , 他接下来论证绝对的必然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大千世界的规律无穷无尽 , 各种条件与原因亦无穷无尽 , 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规律与条件 , 于是 , 总是不会有完全的必然 。“一个垂死的人、一个未出世的胎儿或一个白痴 , 他们完全没有自由 , 我们观察的人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 因为没有自由 , 就不成其为人 。”由于超时空的、全知全能的人的不存在 , 于是 , 人总可以透出必然性的约束而得其自由 。托翁在这里表现出的是不可知论的立场 , 由于我们对宇宙和人生的实质是不可知的 , 因此 , 自由就奠定在这不可知之上 , 这恰是二十世纪的自由意志论(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公论 。可知论、唯物论的世界中 , 没有自由 , 只有所谓“微分方程”和“混沌” , 然而来自“混沌”的自由并非自由 , 真正的自由源于意志的自主与自律 。
然而 , 以上的论证仍然是“执其两端”的 , 托翁还论证了另一个重要的真理:自由与必然的共生性 。自由意志恰恰是依系于必然规律而生的 , 一方面 , 没有物理与生理的过程 , 思想只能是空中楼阁 , 另一方面 , 即使我们认知到了千万条规律 , 我们总是可以说:我们当时可以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 , 于是 , 这种试图超越规律的约束的意志 , 即是自由意志 。恰如我们即使做了一万件恶行 , 却总可以说:当时忍住就好了 , 我还是可以为善的 。于是 , 人性仍然是向善的——分辨善恶即是根本善 。人性中包含着自由意志——试图超越束缚即是自由之源 。人的自由意志的最突出表现 , 即是人能意识到自由意志 。在观察者看来 , 它与其他过程或许难以分别 , 但在行动者看来 , 它是最重要的行动之源 。
接下来托尔斯泰论述历史学——如果历史学承认有不服从规律的自由意志的存在 , 并且认为它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 , 那么就不可能有历史规律 , 也就取消了阐释历规律的历史学 。于是 , 自由在历史学中的地位 , 应当让位于对规律的探索 , 我们可以认为自己是自由的 , 坚持这一看法就如同站立在坚实的大地之上 , 然而又是服从历史规律的(托翁所说的历史规律 , 实则是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 , 坚持这一看法 , 就仿佛认识到了大地在按照规律(万有引力)在不断运动 。于是 , 贞定之志(自由 , 就其落实于长期生活计划的完成而言 , 确实是静定贞一的)与顺历史规律而动 , 是统一的而非分离的 , 从这一点上说 , 1812年的拿破仑恰恰是不自由的 , 而皮埃尔、鲍尔康斯基这些人 , 则在历史大势中保持了自由之心 , 于风云舒卷、大浪淘沙之时 , 深识彻见了人性的本源 。于是 , 不盲目地推断因果链条中的原因 , 不狂热崇拜伟人的天才 , 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前行 , 同时也决不傲然得意、津津乐道于自己的“自由选择” , 这正是《战争与和平》给予我们的最大教益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 , 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 , 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 ,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 仅供参考 , 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 , 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 , 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 , 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 , 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 , 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 , 景物如临眼前 , 虽是19世纪的作品 , 但流传至今 , 却没有任何隔阂感 , 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 , 穿越时空背景 , 仍旧撼动人心 。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 , 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 , 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 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 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 。场面壮观 , 结构清晰 , 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 , 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 。如安得烈性格内向 , 意志坚定 , 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 , 易动感情 , 缺少实际活动能力 , 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 , 生机勃勃 , 热爱大自然 , 接近人民 , 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 。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 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 , 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 , 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