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体现什么哲理( 二 )


◆“守株待兔”错误在于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没有看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
◆“世异同事异,事异则备变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写道:“古歌旧曲请君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写道:“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唐朝诗人杜苟鹤在《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嶓动,仁者心动”这两句话都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的,却否认了是物质在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刻舟求剑”的错误在于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这首诗体现了生物的运动变化是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生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 。”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 。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 。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对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 。这说明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体现了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的哲学思考是: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