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造车姗姗来迟陷入两难,技术输出不易量产太“烧钱”


百度造车姗姗来迟陷入两难,技术输出不易量产太“烧钱”文章插图
投稿来源:投资者网
2020年刚过 , 百度就坐不住了 , 高调宣布进军汽车整车市场 , 与吉利控股组建百度汽车公司 , 由百度绝对控股并独立于母公司运营 , 致力于推出面向乘用车市场的智能汽车 。
百度在2016年率先"all in AI"后 , 并未取得如期的商业成果 , 还因"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 , 市值严重缩水 , 早已掉出互联网公司第一梯队阵营 。
从刚刚过去的2020年看 , 占百度主营收入大头的在线广告业务收入增速低迷 , 爱奇艺尚未走出亏损境地 , 百度云业务的竞争力也尚显不足 , "唯一"能让百度重回互联网中心位置的就剩自动驾驶业务了 。
这也是去年12月 , 百度多次传出进军智能汽车领域后 , 股价大涨的原因 。 2020年在经历了特斯拉(TSLA.US)市值破8000亿美元 , 蔚来(NIO.US)、理想(LI.US)、小鹏(XPEV.US)又在二级市场给投资人超额的回报后 , 资本市场对"百度+整车制造"的组合格外有信心 。
但目前尚不明确的是 , 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到底会造出怎样的智能汽车?与特斯拉、蔚来等又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其次 , 一直专注于自动驾驶相关软、硬件标准制定的百度 , 突然切换进整车制造赛道后 , 又将如何处理冗长供应链、严苛品控、规模量产等棘手问题?
百度造车 , 一时兴起还是早有规划?
看到百度官宣进入整车制造的新闻后 , 许多人其实是有些震惊的 。
因为百度在汽车领域的布局 , 不论是2013年推出的"百度汽车大脑"、还是2015年率先实现的全自动驾驶技术、以及2017年发布的汽车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与2020年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Apollo Go, 其核心逻辑是基于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数据 , 为汽车行业打造的智能驾驶开放平台及软件服务 。
这一点从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IDG)商业化落地案例中也能找到佐证 , 目前百度IDG的商业化落地手段包括三部分:
(1)“舱驾图云”:其中智仓领域 , 百度与超过70家车企的600款车型展开合作 , 已实现超过100万台的小度车载OS前装量产搭载;智驾领域 , 百度发布基于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Apollo Lite的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ANP;智图领域 , 百度发布小度助手和百度地图汽车版2021两大产品;智云包括自动驾驶云、汽车AI和安全大脑等 。
(2)Apollo Go:2020年4月首先在长沙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体验 , 8月和10月分别在沧州和北京开放体验 ,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超21万人次 。
(3)智能交通定义百度车路智行(ACE):根据《Apollo智能交通白皮书》 , 百度ACE致力于G端行业治理痛点解决、B端产业生态建立以及C端多样化精准服务满足 。
而这些与百度目前切入到整车市场是有本质区别的 。 整车制造不仅仅涉及智能驾驶平台与软件服务 , 还在于工程制造技术、电气化水平、供应链管理等核心环节 。 对于两个不同领域的界定 , 华为显然划分得非常清晰 , 其汽车解决方案部门(现并入消费者业务部门)的承诺是永不造车 , 只"帮助车企造好车" 。
从这个层面看 , 百度这次"跨界"前途难料 。 百度此前除了入股过威马新能源车之外 , 并无整车制造经验 , 这一块并非它的强项 , 在李彦宏反复强调的"聚焦"战略下 , 百度为何"跨界"入局整车制造领域?
对此《投资者网》致函百度公司 , 但对方并未回复 。 不过市场有声音认为 , 这或许与去年新能源车在二级市场的耀眼表现及百度造车传闻后 , 其股价"飙升"的市场情绪有关 。
入场已晚 , 拿什么去跟“特斯拉们”竞争?
在本次官宣中 , 百度旗帜鲜明的提出百度汽车将面向乘用车市场 , 制造更极致的智能电动汽车 。
百度称 , 百度汽车的车型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纯电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与百度Apollo的智能化技术联合打造 。 百度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汽车公司 , 吉利则承担SEA电动汽车架构基础上的新车型工程测试、品控生产等制造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