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造车姗姗来迟陷入两难,技术输出不易量产太“烧钱”( 二 )


但官宣资料中并未明确说明百度汽车的产品定位、价格段位、销售渠道、量产计划等细节 , 《投资者网》对此向百度方面求证 , 对方未回复 。 不过 , 根据吉利SEA的纯电架构属性及百度在自动驾驶方面的优势 ,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 百度汽车极可能是一款定位于"无人驾驶"的电动汽车 。
从这一假定出发 , 百度汽车入场已晚并且面对一片红海 。 目前 , 在汽车领域发生的"四化变革"("智能化"、"电动化"、"网络化"、"共享化")中 , 智能化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特斯拉、谷歌waymo、蔚来、小鹏、百度等企业均开发了具备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AI平台 , 其中 , 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服务处于相对领先 。
此时 , 百度入场整车制造市场 , 以“无人驾驶”的标签欲跟目前大红大紫的特斯拉们分一杯羹 , 何其艰难 。 更不利的是 , 对于C端的消费者来说 , 他们对"无人驾驶"的接受程度还需要时间来消化 , 相对于这项"超前"的汽车功能 , "电动化"在成本、趋势方面的优势更容易让他们买单 , 而这一方面 , 晚来的百度汽车也很难跟具备一定规模化优势的特斯拉们去竞争 。
百度汽车到底要推出什么车型?又如何在特斯拉们的包围下突围 , 这些是它务必要回答的问题 。
艰难抉择 , 推广技术还是实现量产?
心血来潮容易 ,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落地执行 。
【百度造车姗姗来迟陷入两难,技术输出不易量产太“烧钱”】整车制造市场的残酷 , 想来大家都有目共睹 。 特斯拉持续亏损了多年 , 在其明星车系Model 3 量产前还曾一度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 蔚来、小鹏、理想等国内的造车新势力 , 目前尚未扭亏 , 并在利好的股市行情下 , 持续高位增发融资 , 显示这些车企仍需大量资金投入 。
对于百度汽车 , 如果志在推出面向C端消费者的智能汽车 , 那么量产之前资本方面的高额投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 百度有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即使达成量产 , 百度汽车又该如何应对特斯拉等智能汽车"价格屠夫"们的阻击?这一系列困难 , 都是阻挡百度汽车开进消费者家门口的拦路虎 。
正如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所言 , 短期来看 , 百度进军造车领域 , 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信心 。 但是 , 长远对于公司业绩能够改善多少有待观察 。
另一种比较可信的观点是:百度造车的核心目的并不是要切入整车产业去做一个销量为王的车企 , 而是为了有一个平台能将自己在自动驾驶、车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交互等方面的技术实力展现出来 , 以便更好地进行技术迭代 , 并向其他汽车企业提供技术 。
但这一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 , 好处是避免了百度重金投入打造整车市场 , 从而对母公司财务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 , 其还用较小的投资 , 打造了一个推销自我价值的平台;最后 , 这种方法还消除了百度目前Apollo平台与其他汽车品牌定制化合作间隙 。
不过 , 坏处也显而易见 , 最明显的是 , 百度如果不制造量产车 , 那么包括百度Apollo在内的AI工具商业化落地依然十分有限 , 这也将成为其重回互联网中心位置的严重掣肘 。
以百度的Apollo 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为例 , 百度历时数年 , 花费重金打造 , 被誉为自动驾驶界的Android系统 , 不过其目前的应用并不广泛 。 早先 , 百度想通过持股造车新势力的方法 , 介入Apollo的推广 , 但是在蔚来、理想的投资中皆碰壁 。
据《车评人》文章透露 , 百度起初是想入股蔚来 , 但由于百度对外输出技术的迫切希望与蔚来的独立研发和掌控的精神无法调和而放弃 , 后来的理想也是此类原因 , 最后百度只能选择规模更小的威马汽车 。 威马汽车的销量与前两者的差距均不小 , 据新能源行业普遍预测 , 未来“蔚来、理想、小鹏”三家的集中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
对于没有规模化汽车硬件承载的Apollo开放平台 , 其商业价值必将大大缩水 , 进而直接影响到百度的二级市场表现 。 从这一角度看 , 百度不选择智能汽车量产的后果似乎对自己更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