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十块钱在饭店能吃些什么?
大家在欢度春节期间除了喜悦之外也少不了忙碌,之前准备各种年货,过了年还要备下不少东西走亲访友,可面对接连不断攀升的物价,心里难免有些犯怵。
在和我们的老一辈交流之中,肯定会听到上个世纪的一些事情,那个时代虽然不够开放,不够富裕,但大家生活的开销自然也少了很多。
很多年轻的朋友对上世纪60、70年代的物价基本没什么概念,会好奇地问:“那时候10元钱在饭店里能吃到什么呢”?
文章插图
【在70年代,十块钱在饭店能吃些什么?】一、上世纪70年代的生活水平
01、收入有限
平心而论,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饭店”这个概念还远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城市里的饭店不是到处都有,乡镇中可能每一个镇子上才有一家。
在这种环境下,70年代的普通老百姓是很少到饭店吃饭的,少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太穷。当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像广大的农民朋友一个月可能只赚到几元钱,城市里的工人或许能高一点。
像老师这个职业在那个年代收入是比较可观的,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在30元左右。一些掌握了很高技术的老技工一个月各种补贴加一起拿到50元就是地地道道的高薪,走到哪都可以仰着头了。
不过像教师一类的职业,尤其是女性教师,她们的工资高但开销也很大。
文章插图
当时我国还没有实施计划生育,一般适龄青年都有好多孩子,上面还有夫妻双方的父母需要赡养,那个年代的老人大多是没有退休金的,因此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紧张,一个家庭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就已经不错了。
02、没有抗风险能力
在那个年代,除了家庭生活的必要开支以外,有的时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额外开支。比如有些家长心疼孩子或者父母,就会买上一些用的、吃的、穿的,这些事在现在看来自然是情理之中也是很正常的,
可在70年代这一“轻率”的做法就会立刻引起当月的财政赤字。
很多家庭为了能够安稳度过当月,不得不向同事朋友借钱。这就说明当时大部分普通家庭不具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家庭成员一旦出现某些大事,收支就会立刻不平衡。
文章插图
很多家庭在金钱上有结余的时候都会毫无例外地选择存在银行中,目的是为了应付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虽然每个月可能只积攒几元钱,但一年下来也会是一笔不错的存款。
记得当时有一位知名的作家,在70年代刚刚添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女儿长大后想要一辆脚踏车,足足盼了一年多,可由于收入不高家庭生活拮据,这位作家只能凑钱准备买一辆二手的。
可就在要买的时候突然得知母亲患了重病,于是就把所有的钱都给了母亲治病。记得当时他女儿哭了好几天,想必这就是那个年代无数人生活的真实缩影,也是无数父母心中永远的痛。
二、下馆子的消费究竟如何?
01、去饭店的群体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够下馆子吃饭的机会不多,因此那个年代在饭店消费的主流群体就很固定。
文章插图
首先就是工资待遇比较高的干部,比如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比较喜欢到饭店里吃饭,要知道作为顶尖的科学家他的收入和待遇都是首屈一指的,像这样的高级干部每个月到饭店中消费是可以承受起的,据说只要是他有时间,就会带着全家人到饭店里消费。
其次,就是出差的干部和办事人员。
这是特殊环境造成的,也是没有办法造成的,本身与贫富无关,不过这类人大多还是以价格较为便宜的小吃为主。
最后一种类型就是热恋中的情侣了。其实从古到今不管社会如何变化,爱情的力量总是强大无比的。恋爱作为甜蜜的事情请客吃饭是自然的,虽然当时不流行现在的AA制,但大家都知道饭店消费不菲,吃完饭后女孩一般为了面子也会回馈给对方一些礼物。
- 曾经是“4大名鱼”之首,现在却无人问津,10块钱一斤没人买
- 怪不得饭店的凉拌菠菜那么好吃?原来做法有诀窍,3分钟就学会
- 先炒青椒还是牛肉?饭店大厨多这一步,难怪炒不老,嫩滑入味!
- 炸鱼时,直接下锅炸就错了饭店都这样做,出锅又酥又脆还不腥气
- 小学生捡到十块钱到小卖部买零食,老板见钱立即报警
- 为啥饭店里的包菜格外好吃星级厨师包菜下锅前,先加一勺它
- 在家待客推荐几道特色菜,鲜香可口,一年四季都适合不比下饭店差
- 两块钱搞定一道家常美食米其林?鱼子酱日式带子
- 1斤糯米做12个手工糍粑,软糯香甜又拉丝,成本不到10块钱
- 原来保存放半年的香菜这么简单,教你饭店的诀窍,一年只用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