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重疾险很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 四 )
有一位 34 岁的女士,她不幸患了肺癌,通过手术治疗成功切除了肿瘤,术后恢复情况令巴纳德医生非常满意,只要静心修养,有很大机会可以活下去。但是两年后,病人再次来到他的诊所,从她的眼神中,巴纳德医生再次感受到了死亡的信息,她呼吸急迫、脸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经了解,这位女士手术后继续工作,以便挣钱为了两个孩子未来的生活,而癌细胞向另一片肺叶转移,两个月后,她去世了。
另外一名病人是一位患心脏病的男士,经过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存活了 23 年。在前几年,这位病人每次来医院复诊时,都没有什么抱怨。可是到后来,每次来医院都会听见他念叨一件事,就是钱。他没有办法重新工作,而后期康复的费用支出却一直存在,他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工作以至于尊严。
所以,巴纳德医生感慨的说:「我们拯救了他们的生命,但家庭经济已经破产,今天的患者有更大的机会在患严重疾病的情况下生存下来。人们需要保险的原因不但是因为将会死亡,而是因为要活下去,一名医生可以医治一个人身体上的创伤,但只有保险公司能医治他经济上的创伤。」
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重大疾病保险产品,产品保障心肌梗塞、脑中风、癌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四种疾病,一经推出便迅速的风靡全球。
1995 年中国首次推出重大疾病保险,保障 6 种大病。重大疾病保险来到中国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保障病种不断增加,各家保险公司对于疾病的定义不同,理赔标准也各异。
2007 年,某知名外资保险公司的 6 名客户联合起诉保险公司,说病种基本是不死赔,如果达到了保险公司规定的标准,基本和死亡没什么区别了,要求保险公司原额退保,事情闹的非常大。
后来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定义了 25 种重大疾病,一个代表保险行业,一个代表医师行业,对标准进行了统一,这样就会减少很多纠纷,也不用再担心保险公司玩把戏了。这 25 种疾病中保监会要求必保的为六种,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终末期肾病,其它 19 种是可以选择保障的疾病。
这 25 种疾病基本是发病率高、花费巨大、对日后生活会产生具体影响的疾病,定义的精神也比较符合「重大疾病的」初衷。定义中把一些疾病中特殊情况点出来了,列为不保障的范围,比如像原位癌、皮肤癌,虽然也称作癌症,但是治疗花费少也非常容易康复,就列为了不保的疾病。
但是老百姓不理解啊,我患的是「癌」你都不赔,难道真要等到没救的时候才赔吗?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来自的网友回复
本人非保险业人士,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发表意见。自从写了这个回答,每天都有保险从业人员来和我辩论,相同的话我已经打了很多遍,但是依然有人不依不饶的问,抱歉,本人实在没有时间奉陪,从即日起关闭评论,觉得我写得不对,麻烦左下角点“反对”。
问题中的这款重疾险性价比很低,确实可以称作“坑”。很多互联网保险性价比完爆它,比如百年康惠保,瑞泰,达尔文一号等等。重疾险是一个大险种,市场上产品鱼龙混杂,消费者稍微不留意就会入坑,同样的保障,不同的保险公司之间可能相差一倍的保费。市场上有几款公认性价比极低的产品,业内人根本就不会去买,然而在代理人的忽悠下常年占据销量榜前几名,公然收取智商税,这就是保险恶心人的地方。
重疾险本身也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美好,也有很多坑,下面分几点进行论述:
保障范围长期以来重疾险被称作“保死不保生”,你如果仔细研究了那几十种重疾就会发现,凡是能赔的基本上就是离死不远的“终末期”病症。(即便2007年保监会统一制定了重疾标准后依然如此)对重疾的定义十分苛刻,只赔付指定疾病的指定症状,甚至光有症状还不行,要进行过指定的手术(如开胸),才算满足条件。医学在不断发达,以前必须开胸的手术现在可以微创或者介入治疗了,然而没用,必须开胸手术他们才赔,否则你的病就白得了。
关于重疾险理赔条件有多苛刻,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写得很详细,看了这个我估计想买重疾险的各位都会倒吸一口凉气。
晓涵深处:是重疾险还是绝症险?100种重疾的陷阱逐条解析(一)当然,大家不是傻子,吐槽的人渐渐多了之后,于是保险公司又搞出了轻症,中症等等名词,再加上多次赔付,重疾分组,身故保障,豁免,夫妻互保等等,使得保险责任和产品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相比一款纯重疾而言,50万保额你到底是3000还是5000保费,一目了然。而把产品搞复杂以后,增加了普通消费者识别一款产品优劣的难度,毕竟普通人怎么可能算的过精算师呢?再加上代理人一通忽悠,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消费者。最近我都看到一款热销产品,重疾一共可以赔付6次。是什么样的人得了6次重疾还不死,还能拿全6次赔付?每年保费上万,我真不知道买这款保险的人是怎么想的?!
保险销售很喜欢用一个数字来强调重疾险的必要性,那就是人一生中得重疾概率是72%,其实这个数字很具有误导性,它是将人因意外或其他疾病死亡的概率全部剔除后的一个加总。而且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很多情况下人是死于重疾以外的其他疾病。由重疾导致的死亡率在保监会的“重疾发生率表”中也可以查到,中年时不到50%,老年时只有不到40%。也就是说年纪越大,越有可能因重疾以外的因素死亡。对于身体各项指标,免疫力逐渐下降的老年人,一场感冒带来肺炎,摔一跤骨折了,都是很有可能致命的。例如《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花了上百万,重疾险一毛都不会赔。这一点也提醒我们,买了重疾绝非高枕无忧。
2. 赔付时效
有很多人认为医疗险是需要自己垫付,事后报销。而重疾险是确诊即赔付,对于重大疾病来说,能先拿钱再看病很重要。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误解。重疾险的赔付条件分为三类:
后两类重疾并非“确诊即赔”。最简单的例子,重大器官移植,是要实施了手术以后才能获赔。也就是说在等待器官的过程中无法获赔,而移植手术的费用动辄需要几十万,如果缺钱做手术的话,对不起,自己想办法吧。
至于脑中风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等,要观察180天之后满足条件才能赔付。这段时间的治疗康复费用依然需要自掏腰包。
3. 健康告知
健康告知这个东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我还是有点质疑的。保险法只规定了被保人有义务如实回答,但却没有规定健康告知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导致每家保险公司的健康告知不尽相同,近些年保险公司在健康告知上下了很多功夫,越来越严格,什么两年内没有动过手术,一年内没有过连续服药史,住院史,还要没有头疼,胸疼,头晕,胸闷等等任何症状,还要看BMI,血压,家族病史,甚至其他保险公司有无拒赔等等。无数的保险官司都是出在健康告知上。健康告知不仅仅是筛选掉了“带病体”,而且筛选掉了一大批“非优体”,剩下的人身体是真的非常健康,这样的人出险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大家可以想一想,保险产品是基于发病率统计来设定费率的,而重疾险的发病率是官方基于正常人的样本统计出来, 通过健康告知的人身体状况优于一般人群,因此低于预期的发病率就成为了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事实上重疾险是许多保险公司的最主要利润来源,例如友邦的年报中披露了这一点)
甚至当你完全如实填写了告知,也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可以获赔。保险条款上还有一条叫既往症不赔。也就是哪怕健康告知没有询问你甲状腺,你带着甲状腺结节投保,后来发展成了甲状腺癌,最后依然拒赔!
4. 理赔难度
理赔难,是重疾险给大家留下最大的负面印象。我这里分享一个数据,根据香港保诚2015年发布的理赔数据,其重疾险拒赔率约为13%。也就是说每8个人购买重疾险,就有1个人会被拒赔,我们买保险无非就是买的保障,结果你这个保障还是不可靠的,这让人如何接受?想象一下,你花了几万甚至十几万去购买一个钻戒,结果被告知,你有13%的几率买到一个一文不值的假钻石。你还会下决心去试试运气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如实填写了健康告知,条款也看了,为什么会拒赔呢?事实上重疾拒赔的理由有时候千奇百怪,无法事先预料。同样的案例,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理赔结论有可能截然不同。实际上,有很多案件走到诉讼阶段,法院最终判决保险公司赔付(这也说明保险公司的拒赔结论经常是错误的)。但中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甚至等赔款的过程中被保险人已经不治身亡了。买重疾险可能会买来这种体验,有几个人愿意去尝试?
5. 性价比
重疾险其实是一个非常鸡肋的险种。因为重疾险一般比较贵,一年保费几千上万的,有钱买重疾险的人,真的生病了也不差这50-100万。而真正需要这钱救急的人,他却买不起重疾险(关于穷人和富人的问题,见文末FAQ)。
所以我一直强调,年轻人预算有限的前提下,优先配置的是意外险=》医疗险=》定期寿险=》重疾险。前三者杠杆率最高,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保障。
如何得出的这个顺序?个人认为,保险有两个原则,首先应该保概率比较低,但损失巨大的事件。其次是优先保直接损失,然后再考虑间接损失。所谓直接损失就是因意外或疾病导致的住院费,医疗费,护理费等等,间接损失是误工费,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等。毕竟把命保住,一切还有希望,人没了,再谈什么都晚了。
比如发生交通意外身故,概率极小但是一旦发生,对家庭是巨大打击,因此这个风险必须要转移出去,而意外险保费低廉,保额高,应该优先配置。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对人最大的威胁就是疾病,医疗险不是要保那些小病,而是主要为了那些几率很低,但是治疗费用极高的大病,一旦住进ICU,那就是花钱如流水,几十万都算少的,这时候如果能上最好的医院,用最好的药,最先进的仪器,就是多一分希望。现在互联网百万医疗险层出不穷,一年几百元的保费,可保上百万,性价比极高,也是属于不可或缺的。
但买了上面2种保险,还不是万无一失的。有时候人并没有意外,但忽然得了急病抢救无效就去世了,或者得抑郁症自杀了,医疗险也没有起到作用。这时候对于家庭支柱来说,定期寿险就显得非常重要。子女抚养,老人赡养,房贷等等就要靠它了。定寿价格相对低廉,保额可以高至千万,可以说如果家庭支柱离世以后,定寿能保障家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生活无忧。
最后是重疾险,因为我们提到它的种种限制,并且发生率高达72%,如此高的概率注定我们要为他付出高额保费,为此降低了生活质量,但它的保额又比不上前面三者。因此我将它排在最后。说到性价比,不得不提的就是重疾的那点保额,买的时候看似很高,但加上通货膨胀的稀释,几十年后就缩水严重。
从现在倒推30年,1989年的全国平均工资才200元左右,那时候如果拿出10%收入买重疾险,到今天60岁出险,获赔保额也就2万。现在的2万能管什么用呢?
再用现在的中产举一个例子。某男年收入20万,30岁开始买重疾险,投保性价比最高的百年康惠保50万保额到70岁,30年缴费一年3500。假设他45岁出险,那么30到45岁之间,假设他工资每年5%涨幅,并且有50%收入用于存款,那么工作收入累计222万,减去15年缴纳的保费5万,加上获赔的50万保额等于267万。
而如果他不买保险,那么到出险那天也就是工作收入累计222万。
我们先不说15年后购买力下降有多少,请问,267万和222万真的有很大区别吗?会影响一个家庭的生死存亡吗?
实际上按照发生率来看,到40岁左右发病率曲线还是比较平缓的,到50岁以后才加速上升(单独发病率依然只有千分之二左右)。
但那时候基本已经完成了财富积累,房贷也已经还清,子女也已经成人,他已经不再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重疾险补偿工作收入的作用在那时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从另一个维度,我们再来将重疾分成三种情况讨论:
重疾后治疗无效去世这种情况下,医疗险覆盖了治疗费用,定期寿险已经覆盖了死亡损失,且保额比重疾高,重疾有没有影响不大。重疾后几年康复了这种情况下,医疗险覆盖了治疗费用,重疾险可以补偿这几年的工作收入。这里就会分两种情况:财务健康的家庭,靠存款+配偶收入,削减开支,也能撑过这几年。而财务状况恶劣的家庭,没有重疾险,就可能会撑不下去,彻底崩溃。重疾后终生失去工作能力,且一直需要护理这种情况下,家庭损失了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将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长期烧钱状态。即便得到了重疾赔付,也只能多撑几年而已,长期来看并不能改变这个家庭的结局。也就是说买不买重疾,对结果影响不大,无非是坏和更坏。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是情况2中,重疾险能够帮助贫困家庭度过难关。但对这种家庭而言,没有一笔流动资金能够抵抗短期风险,哪怕这次侥幸过关,下次极有可能被其他风险击溃。我们应该让自己保持在一个相对较好的财务状态,收入少就拼命赚钱,花销大就节俭开支,而不是说我长期入不敷出,徘徊在破产边缘,就靠这个保险保我一辈子了。
- 「减肥」知道这些方法,没有减不下去的肥
- 面包蛋糕@为什么同样的面粉,在中国是包子馒头,在西方人却是面包蛋糕?
- 【跑步】夏天跑步有哪些好处?
- #食味艺文志#原创 为什么同样的面粉,在中国是包子馒头,在西方人却是面包蛋糕?
- 贵阳正畸医生周新莹@牙齿不白都是这些“害”的,五点原因让你明白牙齿为什么变黄
- 『茶马古道』走出茶马古道的南路边茶
- 钓鱼@春钓鱼咋避免小鱼闹漂?1招完美解决问题
- 太极拳■教你如何用三年时间进入太极拳懂劲阶段
- 香槟@谈谈香槟的除渣
- 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来了,手和脚比你先知道!这4个前兆要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