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微▲究竟是谁写的?杏花村又在何方?,最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 三 )


这场参与官员达到几十乃至上百人之多、时间长达四十多年的党争 , 就像水面上的巨大漩涡 , 无论你是轻如蝉翼的落叶 , 还是重达万斤的艨艟巨舰 , 都无法置身事外 , 都会身不由己地被卷进去 。 杜牧就是如此 。
冤枉的是 , 杜牧既不是“牛党” , 也不是“李党”;或者换句话说 , 杜牧的身体是“牛党” , 灵魂却是“李党” 。
杜牧本来出身名门 , 出自“城南韦杜 , 去天尺五”的京兆杜氏 。 杜牧的祖父 , 就是史上那位独力撰著《通典》的杜佑 。 杜佑不仅文才出众 , 还官运亨通 , 位至宰相 , 爵封岐国公 。 所以 , 杜牧的童年非常幸福:“旧第开朱门 , 长安城中央 。 ”
遗憾的是 , 杜牧刚刚十岁时 , 杜佑就去世了 , 杜牧没有来得及沾这位英雄爷爷的光;杜牧刚刚十五岁左右 , 他的父亲杜从郁也早早地去世了 。
父亲早逝 , 对杜牧的打击巨大 。 失去亲爹养育的杜牧 , 在青少年时期陷入了困境:“某幼孤贫 , 安仁旧第置于开元末 , 某有屋三十间而已 。 去元和末 , 酬偿息钱 , 为他人有 , 因此移去 , 八年中凡十徙其居 , 奴婢寒饿 , 衰老者死 , 少壮者当面逃去 , 不能呵制 。 ”“某与弟顗食野蒿藿 , 寒无夜烛” 。 不是杜牧自述 , 我们实在难以想象 , 堂堂宰相孙子 , 贫困到了这个地步 。
所以 , 到了杜牧成年时 , 他就无法由门荫入仕 , 只得由“牛党”一手操办 , 由科举入仕 。 因此 , 说杜牧的身体是“牛党” , 就是这个原因 。
《唐摭言》记载了杜牧在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中举的著名故事 。 他这一科的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 , 在考试之前的送行宴上 , 接见了来访的太学博士吴武陵 。
吴武陵是来推荐杜牧的 。 他当面给崔郾朗诵了杜牧的那篇雄文——《阿房宫赋》 , 在崔郾也觉得此文了得的时候 , 他趁机要求:“请你在这次主考时取他为状元 。 ”崔郾说状元已经许人了 。 吴武陵退而求其次:“再怎么着 , 也得给个第五名 。 ”崔郾还在考虑的时候 , 吴武陵作势要把《阿房宫赋》从他手中夺走 , 崔郾只好赶紧答应:“敬依所教 。 ”
然后 , 崔郾在宴席上公开宣布:“适吴太学以第五人见惠 。 ”当大家知道是杜牧时 , 有人指出杜牧平日不拘细行 , 录取只怕有问题 。 崔郾坚持说:我已经答应了吴君 , 杜牧就是屠狗沽酒之辈 , 第五名也确定就是他了!
上面这个杜牧中举的故事 , 需要说明的是:其一 , 唐朝科举考试并不糊名 , 所以主考官可以点名录取;其二 , 崔郾在考前就预定录取名单的做法 , 在当时并不违法违规;其三 , 如此巴心巴肝、全心全意为杜牧出头的吴武陵 , 是“牛党” 。
事隔千年 , 我们很难找出吴武陵在杜牧的人生关键时刻出头帮他的原因 。 也许 , 那个原因简单而且直接:杜牧进入了“牛党”的视野 , 该党出于党争 , 需要笼络像他这样的青年才俊?
杜牧中举后 , 授职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 但他并没有选择在中央长期任职 , 而是于当年十月前往洪州(今江西南昌) , 进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府 , 后又随着沈传师调任宣歙观察使 , 到宣州(今安徽宣城)任职 。
杜牧在沈传师幕府任职 , 一共六年 。 这个沈传师 , 也是“牛党” 。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四月 , 沈传师内召为吏部侍郎 。 杜牧没有继续追随沈传师到长安 , 而是去了扬州 , 进入了时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 , 一任就是两年 。 这个牛僧孺 , 不仅是“牛党” , 还是该党的党魁 。 “牛党”的“牛”字 , 就来自牛僧孺 。
要命的是 , 这个“牛党”党魁 , 在和杜牧共事期间 , 还对他有过大恩 。
当年在牛僧孺的扬州幕府担任掌书记之时 , 杜牧刚刚三十出头 。 血气方刚的年纪 , 又身处如此繁华的烟花之地 , 岂能不干一两把风流事儿?他那“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 , 就是在那前后留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