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微▲究竟是谁写的?杏花村又在何方?,最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 四 )


等到两年之后 , 杜牧被召回朝廷担任监察御史 , 离开扬州时 , 牛僧孺在为他饯行的宴会上劝道:“你未来肯定前途无量 , 只要注意身体 , 少干点风流事就好了 。 ”对于这个奉劝 , 心里有鬼的杜牧在一开始当然是矢口否认的 。
但当牛僧孺取出一沓报帖后 , 杜牧不仅认了账 , 而且泣拜致谢 。 原来 , 杜牧每次外出 , 牛僧孺为了保证他的安全 , 都派人暗中跟随保护 , 并且用帖子记下杜牧的去所及时间 , 向自己报告 。 时间一长 , 报帖竟积满了一箱 。
牛僧孺这一招 , 彻底征服了杜牧 。 从此以后 , 杜牧终生不忘此恩 , “终身感焉 , 故僧孺之薨 , 牧为之志 , 而极言其美 , 报所知也” 。 在牛僧孺死后 , 杜牧还在为他所撰的墓志铭中 , 极尽溢美之能事 , 以报答他此时的知遇之恩 。
也就是说 , 杜牧一路走来 , 先后得到了“牛党”中人吴武陵、沈传师、牛僧孺等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 他本人也一直浸润在“牛党”的染缸里 , 徜徉在“牛党”的关爱里 。 他的这一出身经历 , 决定了他的身体是“牛党”的性质 。
如果说上述全程之中 , 杜牧本人对来自“牛党”的关怀完全不知内情 , 我是不相信的 。 其实 , 不仅他本人知情 , “李党”中人也是看在眼里 , 记在了心里 。 所以到了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 “李党”党魁李德裕执政之时 , 时在京担任比部员外郎的杜牧 , 就只得于转年四月来到黄州 , 外放为黄州刺史了 。
然而 , 身体上全是“牛党”印记的杜牧 , 其灵魂却又是“李党”的 。 因为 , 他的政治主张、政治观点 , 基本上是与“李党”一致的 。
比如 , 在黄州期间 , 杜牧就在多件国家大事上与李德裕政见相同 , 同气连枝 , 遥相呼应 , 心电感应 。
杜牧到任黄州刺史整整一年之时 , 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四月 , 泽潞(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 , 其侄刘稹自署留后 , 抗拒朝命 。 在以李德裕为首的中央政府 , 下令成德、魏博、河中等镇兵力讨伐泽潞(昭义)时 , 杜牧自黄州呈《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 , 给李德裕出谋划策(大意如下):
河阳方面 , 建议坚壁清野不出战 。 成德军与昭义军有世仇 , 早欲复仇的成德节度使王元达肯定会攻击昭义军的西面 。 这样 , 朝廷可以集中忠武军、武宁军 , 加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 , 道绛而入 , 不数月必覆贼巢” 。 另外 , 昭义军的军粮由山东供给 , 所以节度使率领重兵留驻邢州 。 这样一来 , 留在山西的兵就不多了 , 可以乘虚袭取 。
史称“时德裕制置泽潞 , 亦颇采牧言”“俄而泽潞平 , 略如杜牧策” 。
转年八月 , 杜牧又为防御回鹘事作《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大意如下):
建议集合幽州、并州的骑兵 , 和酒泉的步兵 , 选择仲夏时节出发 , 去攻击敌人……五月的时候 , 中原地带已经很热 , 但阴山则还很冷 。 此时出兵 , 于我军有利 , “行军于枕席之上 , 玩寇于股掌之中” , 可一举获胜 。 回鹘一直以为我军不会在夏季出兵 , 此举出敌意外 , 实为上策 。
对于杜牧这种改变出击时间、对回鹘搞突然袭击的谋划 , 史称“德裕善之” 。
到了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 杜牧由黄州刺史调任池州刺史之后 , 仍然作《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 就“江贼”一事发表政见(大意如下):
江淮赋税 , 是当前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 但现在因为有“劫江贼” , 使得江淮赋税难以运到长安 , 成为国家大患……防贼的办法 , 可从宣州、润州、洪州、鄂州各调一百人 , 淮南调四百人 , 同时在各州江岸设立兵营 , 驻兵练兵 , 打造战船;至于江中 , 在每条船上选年少健壮者为主将 , 带兵三十人 , 合计四十条船 , 昼夜值班 , 巡江防贼 。 如此一来 , “是桴鼓之声 , 千里相接 , 私渡尽绝 , 江中有兵 , 安有乌合蚁聚之辈敢议攻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