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样板戏”与现代京剧两者不容混淆

一1987年,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在一次晚会上清唱了京剧《红灯记》选段,曾引起关于“样板戏”与现代京剧孰是孰非的一场争论。应该说,从70年代后期至今,把“样板戏”与现代京剧划等号的现象依然存在。
我以为,去年上海京剧院复排京剧《智取威虎山》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更加使“样板戏”与现代京剧之间划上等号。君不见,曾有一位晚报采访人员写了一篇“样板戏”回潮引起争议的文章,不少报刊曾加以转载。其中,不仅涉及到上海京剧院根据“样板戏”版复排的《智取威虎山》,并称:“从80年代后期开始,‘文革’中喧嚣一时的‘样板戏’在大陆几度沉浮。近来,在一片提倡高雅文艺的热潮中,‘样板戏’又借机露面。”

文革|“样板戏”与现代京剧两者不容混淆
文章插图
文中提到中国京剧院复排《红灯记》,所谓“样板戏”中的《杜鹃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浜》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都已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只是《海港》和《龙江颂》两出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未重新与观众见面。
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除1994年上海京剧院复排《智取威虎山》是“样板戏”版外,其他公演的剧目均采取两种形式重新演出:
(一)恢复“文革”前版本,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采用1964的版本”。1992年5月,该剧28年后再次在天桥剧场上演, “从1992年以来,《红》剧应邀在许多大中城市演出”,“每一场都掌声雷动,欢呼阵阵”。
(二)不是简单恢复“文革”前“版本”,而是重新由原编导对剧本进一步加工,删去“文革”版中的糟粕,恢复“文革”前版本的优点,并加进一些新东西,使剧本、演出更趋完善。如《红灯记》收到的效果极佳,在纪念徽班晋京200周年演出中, 成为最抢手的剧目。
(三)对“文革”期间版本(即“样板戏”)稍加修改、加工,但未作根本性加工。如《沙家浜》、《杜鹃山》等。

文革|“样板戏”与现代京剧两者不容混淆
文章插图
所以,把“文革”后剧院重新排演的与“样板戏”同名的剧目,视为“‘样板戏’回潮”,“借机露面”,更有甚者,称这批现代京剧和芭蕾舞剧重新上演是“样板戏”“一直阴魂不散”,是“‘样板戏’的重新抬头”。甚至称:“在‘文革’以后继续宣传‘样板戏’,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对人性、人的尊严、人的主体意识实行专政。”
好大的帽子!可惜,今天不是搞“革命大批判”的年代,而是90年代中叶,人们不再处在怕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年代,大帽子满天飞的时代一去不重返了。立木先生,你的帽子可以放下了,心平气和地评价具体剧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