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优惠券是我们运营推广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表现的手段,其背后是运营策略的有效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对优惠券都不陌生,特别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优惠券。

确实,优惠券是运营过程中极为有效的一种方法,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优惠券,在什么时候,去解决什么问题呢?

本篇我们将针对以上问题,对优惠券的使用进行一一展开。

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起关于优惠券制定的问题,朋友公司是一家做健康餐的餐饮企业,全市共有1个中央厨房和5、6个加工点,然后通过自有的微信公众平台和美团、饿了么等一些第三方平台进行下单及配送。

当问及他是如何制定优惠券运营策略的,他回答“先算好成本,一份餐包括原料加工和物流大概20元左右,市场售价约在40元左右一份,所以做优惠活动的时候,只要不低于成本20元都可以,然后通过渠道发放就可以了”。

相信他这样的想法在现实中不在少数,因为大家都会想,反正是赚的,赚一块钱也是赚,理论上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但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最优的优惠券运营策略。

因为优惠券不是一个纯粹的销售手段,它是一个载体,是一个运营的方法。既然是方法,那么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存在的。

一、优惠券的组成

首先,我们说一说优惠券的元素构成。

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玲琅满目,眼花缭乱的优惠券,类似满减、满增、折扣等等,形式上目前也主要以电子券为主了。

虽然品种繁多,但优惠券的主要构成元素无非就三点:

1. 金额

金额主要分为固定金额和浮动金额。

固定金额比如“30元抵用券”,浮动金额比如“7折券”等。

2. 获取条件

获取条件包括主动领取,被动Push,消费后获取、积分兑换、任务完成获取等等,获取的难度也是有高有底。

3. 使用条件

使用条件一般相对复杂一点,主要包括:使用的时间、使用的对象、使用的区域、可使用的产品品类、使用的前置消费(如消费满多少可用)等等。

优惠券有如此多的构成元素,怎么样才算是合理的搭配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运用场景下进行有效的组合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用什么样的优惠券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会比较有效?

二、优惠券类型

第一种:“抓物型”优惠券,解决引流的问题

引流几乎是每家公司每个产品都需要解决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制定“抓物型”优惠券了。

什么是“抓物”?就是作为把用户“抓”过来的一个诱饵,而不是直接以销售产生盈利作为主要目的的。

这种优惠券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比如大众点评上某“Spa项目的体验券”,某外卖App上的“新用户抵扣券”,某金融类App上的“新用户现金红包”等等。他们的共性就是用来抓住用户。

“抓物型”优惠券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高优惠

“抓物型”优惠券一定要实实在在的让用户感到有利可图,一般情况下可以以某个爆款的成本进行获客,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贴补用户(如滴滴快的等)。

2.不限数量

“抓物型”优惠券的目的是为了引流和获客,所以一般是不用设定总数量的,可以全渠道进行铺设,而且也不需要设定什么获取门槛。

3.只限单次使用

这个容易理解,如果可以反复用的话,那就没法持续了,“故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个帐号只能使用一次。

以上面的健康餐为例,我们就可以制定类似“新用户加微信立减20元券”这样的“抓物型”优惠券,进行全渠道铺设和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抓物型”优惠券的先决条件是:我们要有能力赚用户后面的钱。

第二种:“刺激型”优惠券,解决利润最大化的问题

这里先来说一说什么是“利润最大化”?我们以上面的健康餐为例,如果一份餐的成本为20元,定价为40元。

但我们知道:每个人对这个价格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100个人里面有80个人会觉得40元很合理能够接受,而另外20个人觉得40元太贵,除非30元的话才可以接受。也就是每个用户都有一个“最高可接收价格”。

如果我们定价为40元,那么会有80个人买,我们的利润是(40-20)×80=1600元。

如果我们定位为30元,那么会有100个人买,我们的利润是(30-20)×100=1000元。

显然我们不希望明明可以多赚的钱少赚了,但同时也不希望错过任何一个用户,那么对我们来说,最完美的方案是:

那80个人我们以40元卖给他们,而另外20个人我们以30元卖给他们,这样我们的利润就可以达到(40-20)×80+(30-20)×20=1800元了。

这就是“利润最大化”,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简单说就是在接受者之间实现不同的价格策略。

可惜这只是一个设想的完美情况,即我们需要知道每个用户的“最高可接收价格”,问题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可能能够精准的知道各个用户的期望价格。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到“刺激型”优惠券。

“刺激型”优惠券的作用在于:我们通过设定一些有获取门槛的优惠券,让那些原本可以接受高价的用户继续高价购买,而另外那些不能接受高价的用户,则通过优惠券的方式降低价格以满足他们的心理价格。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门槛来提高获取条件,比如完成任务,需要转发之类的,这个结合我们之前说的裂变,效果也会更佳。

之所以“刺激型”优惠券能够刺激这类人群的购买欲望,有两层原因:

  • 理性来说,确实是因为价格的降低,满足了他们的心理价位

  • 感性来说,相对于占的便宜本身,占便宜的这种感觉也是非常吸引人

  •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个问题:那些原本接受高价的用户,也可以用这些优惠券来降低购买价格啊?

    虽然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完全规避,但事实上其背后有这样的逻辑:

    1. 原本接受高价的用户,可能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去获取优惠券

    我们举些例子就能说明这种心态:很多学生去肯德基的时候会想到用优惠券,但一些工作的朋友基本上不会用了,因为会想“也不差这几块钱啊”;一些刚工作的同学可能会在意一件300元衣服减个50元,而有些富裕一点的同学则不会在意觉的“也不差这几十块钱啊”;再往上,有些人买个LV包打8折很有诱惑,而有些土豪就会觉得“也不差这几千块钱啊”,等等。

    2. 原本接受高价的用户,可能不会特别留意这个优惠券

    “刺激型”优惠券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时间限制,因此它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醒。

    一个原本不能接受高价的用户,在获取该优惠券之后,会比较珍惜,会不断的提醒自己在有效时间内是使用。

    而一个原本就能接受高价的用户,纵使得到了优惠券,其重视程度相对来说也会偏低,一不留神就过期了。

    所以,通过“刺激型”优惠券,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把利润做到最大化。

    “刺激型”优惠券不同于“抓物型”优惠券,它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获取门槛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赚不到用户的足够的钱,就要赚用户的时间或者资源,就好象外卖型App转发之后才能获取红包,其实就是赚取了用户的人脉资源。

    另外,设定一定的门槛之后,也可以增加用户获取后的珍惜程度,同时可以减少原本接受高价的用户的获取数量。可以根据优惠的大小来设计门槛的高低。

    2.多态

    “刺激型”优惠券可以尽可能的设定多样化的优惠券形式,以产生不同的角度对用户进行刺激。比如“规定有效时间的优惠券”是时间上对用户进行刺激、“特殊单品优惠券”是金额上对用户进行刺激、“不确定金额优惠券”是赌博心理上对用户进行刺激等等。

    3.限时

    “刺激型”优惠券一定需要限定好可以使用的期限,快到期的时候还可以进行主动的提醒,用时间可以非常有效的加大“刺激”的效果。

    第三种:“引导型”优惠券,解决精准营销的问题

    优惠券的高级使用,就是精准营销,即给不同的用户去推送不同的优惠券,并确保每个用户得到的优惠券都是他们需要的。而这个时候我们的优惠券就变成了“引导型”优惠券,它能够引导用户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引导型”优惠券就需要结合用户分层来实现了。我们以一个表格作为案例,如下: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那么我们来设计一下我们的优惠券策略。

    1. 针对“F”值低的用户,即消费频率低的用户,我们优惠券的目的就是去引导提高他们的消费频率。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推给这部分用户类似以下的优惠券:

  • 消费满100,送20元优惠券,且有效时间为只有一周。

  • 当日有效优惠券,且高频推送。

    ……

  • 以上金额和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两种优惠券,因为针对的是消费频率低的用户,所以我们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设计并进行引导,以提高用户的消费频率。

    2. 针对“M”值低的用户,即消费力度低的用户,我们就要通过优惠券去引导提高他们的消费力度。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推给这部分用户类似以下的优惠券:

  • 购买A单品,可以享受B商品8折优惠券。

  • A、B、C三类商品组合型优惠券。

    ……

  • 以上几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是从客单价的角度来设计并进行引导,以提高用户的消费力度。

    3. 针对“R”值低的用户,即很久没有来消费的用户,我们就要通过优惠券去引导唤醒他们。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推给这部分用户类似以下的优惠券:

  • A单品立减30元优惠券。

  • 老用户购买可以额外获取赠品优惠券。

  • ……

  • 以上几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是从唤醒的角度进行了引导,以重新拉回用户的消费意愿。

    以上图为例,我们根据上面的用户分层表格,制定了下面的优惠券策略: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主动的Push,把不同的优惠券给到不同的用户就可以了。

    这种情况下,优惠券就更能有的放矢的发挥出其作用来。

    “引导型”优惠券,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使用门槛

    使用门槛不同于获取门槛,其主要目的是引导用户使用。比如一定要消费满多少可以用,一定要购买几样东西才可以用,一定要多少时间之内可以用等等。

    2.联合营销

    联合营销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第一是时间上的联合:即这一次消费和下一次消费的联合;第二是产品上的联合:即A产品和B产品的联合。这也是针对频率和客单价的两种方法。

    3.限时

    这个和刺激型优惠券一样,只有限时之后,才能更好的产生提醒的作用,也是增强了引导用户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们常用的三种优惠券“抓物型”优惠券、“刺激型”优惠券和“引导型”优惠券。其最后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很类似的,不过其背后产生的原因则各有不同的。

    三、实施步骤

    最后我们以文中的健康餐为案例说一说我们的优惠券运营实施步骤:

    第一步:明确我们优惠券体系中的三个类型:抓物型、刺激型、引导型。

    第二步:针对我们的一款特色套餐A套餐,制定“抓物型”优惠券,如“A套餐新用户立减20元”这样的优惠券,进行全渠道铺设,进行引流。

    第三步: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之后,可以根据40元的市场价基础上,进行下调比如35元作为一个优惠价格锚点,然后围绕35元的价格进行制定各种“刺激型”优惠券。如“转发后获取5元抵用券”,“满70减10元优惠券”等等。同时记录好相应产生的销售数据。

    第四步:当上一次35元的优惠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尝试调整一下优惠价格锚点,比如调整到32元、或者37元,然后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优惠券制定。同时记录好相应的销售数据。

    第五步:通过几次调整和市场数据反馈之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最适合我们的一个优惠价格锚点。这也会是我们一个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比较稳定的优惠价格锚点。当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这个优惠价格锚点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的去调控了。

    第六步:当我们积累了较大数量的用户之后,并进行了有效的用户分层,我们就可以通过不同用户的情况,制定有针对型的“引导型”优惠券了。而定期的进行这些“引导型”优惠券的推送,也会成为我们优惠券运营的主要任务了。

    每一家公司都应该有这三类的优惠券策略,然后在不同场景下有效的进行组合和搭配,通过制定→发放→使用→统计的方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及时的调控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位,才能发挥出优惠券的真正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优惠券除了以上的直接作用以外,作为一个品牌的露出载体,特别是在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品牌宣传方面的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也希望每家公司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优惠券策略。

    四、总结



    优惠券的背后其实产品价格体系的优化和精准营销的实现。而每一家公司每一个产品都会有属于自己最适合的定位,这就需要大家在日常中结合数据分析不断的摸索了。

    如果你在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一瓶饮料大概需要多少钱?

    那你得到的答案肯定基本上都是:就几块钱吧...

    是的,市面上大部分瓶装饮料,单价都在10元以内。超过6元的就已经算是高端产品了,比如味全果汁和农夫山泉的NFC。(当然,这里只讨论小瓶装)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然而,有一款饮料,虽然净含量只有400ml,但它的售价却高的惊人——1瓶的售价在27—38元之间。(系列产品)

    当然,售价高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消费者到底买不买账。而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一个2013年才成立的品牌,它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亿元左右。(考虑到它超高的定价,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重点分析的案例——HeyJuice。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那么,HeyJuice是凭什么能让消费者为1瓶饮料花这么多钱?它的推广历程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推广?期间又经历了哪些产品的更迭与改变?...

    接着往下读,你就知道了。

    1.改变归类

    如果真要说1瓶饮料就要30多元,相信大部分人在没看到具体的产品之前,都是不会相信也不会接受的。毕竟,就算是中高端餐厅里的鲜榨果蔬汁,加上服务、装修和房租等成本,一般也没有超过这个价位。

    不过,HeyJuice之所以能让消费者欣然接受它的高定价,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它改变了产品的归类。

    在大部分消费者的观念中,所谓的“饮料”,不过是一种“有味道的水”——在平时工作或娱乐的时候喝一点,可以爽爽口。

    而HeyJuice从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义成一款普通的、主打口味的饮料,而是附着在“轻断食”的概念上,把自己定义成一款可用来减肥的代餐工具——消费者只要连续3天不吃饭,每天喝6瓶HeyJuice,就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包括后来它们的新产品,也是把自己定义成一款“可以美容的食品”,而不是一款“多么好喝的饮料”)

    是的,如果说30元1瓶的饮料的确听上去贵得离谱,那30元1瓶的代餐/减肥/美容食品,对于有这些需求的人来说,的确不是不能接受...

    通过改变产品的归类,从而把一款原本低价的品类卖到高价的案例,其实有很多,最典型的就要数当年的黄太吉、Zippo以及猫王收音机。

    黄太吉煎饼:20元一个的煎饼的确贵得离谱,但20元一顿的快餐就不那么贵了——把传统小吃转变为快餐。

    Zippo打火机:500元一个的打火机的确贵得离谱,但500元一个的“送给男朋友的礼物” 就不那么贵了——把日常用品转变为工艺品/礼品。

    猫王收音机:2000多一个的收音机的确贵得离谱,但2000多一个的复古工艺品就不那么贵了——把电子产品转变为工艺品。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这里,更为本质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消费者的「心理账户」——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价格预期。

    所以,如果你的产品定价明显高于(或低于)同类产品,要想让消费者接受,就需要改变它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归类——满足与其他类似产品完全不同的需求。

    2.建立信任

    刚才我们说的“改变归类”,其实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策略(或目标),但这个策略究竟该如何实施,才能让消费者相信HeyJuice的确是一款能有效减肥/代餐/美容的食品呢?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4点:

    1)“轻断食”概念的背书

    四年前,“轻断食”的风潮开始从美国逐渐延伸至中国,并引发不少明星和KOL的讨论。比如英国医学博士麦克尔·莫斯利写了一本书叫《轻断食:正在横扫全球的瘦身革命》,BBC 也出了一个纪录片叫《进食、断食和长寿》等等。

    而早期的HeyJuice,正是赶上了“轻断食”的风口,借用各种医学/营养专家的专业意见,将自己的产品(轻断食果蔬汁)和理念(3天不吃饭,每天喝6瓶)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2)产品的与众不同

    作为一款“有科学依据的功能性饮品”,为了与一般的饮料作区隔,HeyJuice并没有像一般厂家那样只推出一种单品,也不像味全果汁那样简单做一个系列的果汁供消费者自行选择,而是直接推出一个“被规划好了的饮食方案”——直接售卖一整套(共18瓶),每套包含6种果蔬汁,每种果蔬汁都有不同的营养成分。

    消费者只要每天按时喝完这6瓶,坚持3天,就能达到“轻断食”的效果。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是的,它还故意编了号码,要让你按着顺序喝...

    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建立信任的手段,消费者会认为:连喝水的顺序都这么有讲究,看来它承诺的效果也的确是有严格的科学依据,而不是随口说说的...

    当然,它只有10天的保质期,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与普通饮料区别开来。

    3)高端的渠道背书

    在我之前介绍小罐茶的文章中,谈到了小罐茶为建立消费者信任并接受它的高价,故意把它的专卖店开在一流的高端商圈。

    而HeyJuice也采用了类似的套路。

    当然,它并没有自己的专卖店,而是把货专门铺在高端酒店和健身房,比如四季、丽思卡尔顿、华尔道夫酒店和三里屯洲际酒店健身房等等...后来又陆续进驻一些高端的卖场,比如上海久光,南京金鹰和BHG高级超市等等...

    而这一切,最终都会出现在它的宣传内容上,并以此来建立消费者信任。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4)强大的代言阵容

    “请名人代言”没什么好说的,看看它的宣传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在HeyJuice的官网,还专门设有“用户口碑”的板块,里面全都是海量的用户评价和晒照。(我鼠标滚轮都快滚坏了都没看到底...)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这就是借用群体的力量,来增强品牌可信度的很好的形式,的确值得借鉴。

    3.推广历程

    无论是HeyJuice超高的定价,还是它主打的“轻断食”的概念,都注定会让它成为一款极其小众的产品。(至少初期是这样)

    那么,它是如何用合理的成本,去找到精准的用户呢?

    其实,最开始它并没有直接打广告,而是创始团队对身边的朋友进行一对一的销售,再通过这些人的朋友圈和微博来辐射其他人。

    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还有所谓的“社交红利”。

    另一方面,这跟他们的人脉资源也有关系——他们的“种子用户”,基本都是时尚媒体圈的人,而这些媒体人,本身又自带各种明星、企业家以及各界精英的人脉资源。这些都是HeyJuice精准的目标用户。

    不过,如果不是微商,单纯想通过朋友圈来做到一定的销售规模,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当HeyJuice完善了产品和品牌的方方面面之后,就不得不寻找更加大众化的渠道去进行推广和销售。

    而它选择的主要阵地,一个是官网,另一个就是微信自媒体。(这两个渠道所产生销售额,占了其销售总额的60%)

    官网自然不用多说,基本每个品牌都会有...而这里需要着重分析的是:为什么重点在微信自媒体做推广和销售,而不是淘宝和天猫?

    其实,主要的原因有以下3点:

    1)新品类,做推送

    广告有两种基本的分类——推送式广告&招徕式广告。

    所谓的推送式广告,就是指:消费者在没有明显的购买意愿时,品牌方主动把自己的信息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常见的有电视广告,电梯广告,杂志广告以及微信自媒体广告。

    而所谓的招徕式广告,就是指:消费者已经有明显的购买意愿,并且主动去搜索产品信息时看到的广告。比如百度搜索、淘宝和天猫。

    而HeyJuice作为一个新品类,在绝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轻断食”和“鲜榨果蔬汁”的情况下,自然应该选择推送式的广告——主动去影响消费者。

    2)高价位,不比价

    由于HeyJuice的定价过高,甚至远超其他鲜榨果蔬汁的价格,所以,如果在天猫上做推广,就相当于把自己与其他同类产品放在一起——这样既无法有效展示自己的优势(优秀的品牌建设),也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劣势(过高的定价)。

    是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你的品牌不是非常知名,并且价格很高,采用“封闭”的内容营销,往往比单纯的电商平台和普通超市的货架展示更能说动消费者。(除非这个电商平台或超市专门售卖高端产品...事实上,HeyJuice选择投放的自媒体,也都是偏高端的,比如黎贝卡的异想世界、IF、反裤衩阵地等)

    3)够新颖,能分享

    刚才我们说了,无论是理念还是产品,HeyJuice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而新颖的东西往往又更加具有话题性。所以,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主要的发力点,的确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而以上三点,也就基本能解释为什么HeyJuice的年销售近亿元,但它在天猫上的销量却是如此的惨不忍睹...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另外,如果你也做过微信自媒体广告的投放,估计会有这样一个体验:流量的费用实在是太高,产品的利润基本上都贡献给平台了。

    而HeyJuice却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方面是它的平均客单价较高,能达到500元左右。所以,每成交一单,其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

    另一方面,由于它采用“订阅”的模式(毕竟“轻断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所以即使单次推广的成本较高,但一旦消费者接触到它,就很可能会形成持续的购买。(根据创业媒体的统计,HeyJuice的客户中有 60% 都是老客户,核心用户每月能购买两次)

    4.定位的转变

    上文说过:HeyJuice最开始是从“轻断食”切入市场,而后来又开发了新的产品——美容食品。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其实,这也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一方面,虽然“轻断食”在美国非常流行,但它在中国却始终相对小众,毕竟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浓厚的素食文化。所以,随着企业的发展,开发一个更加大众化的市场,本身也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像“轻断食”这种突然流行起来的新概念,其实很难判断它还能火多久。如果HeyJuice完全把自己建立在“轻断食”的概念上,无疑是有巨大的风险。

    相比之下,“美容”才是一个更加大众和稳定的需求。

    而为了强调美容的功能,HeyJuice还与很多知名美容品牌进行个性化跨界合作。

    比如和娇韵诗合作的果汁采用比基尼瓶身设计;和雪花秀合作的果汁主打美白的功效;和三宅一生合作的果汁把其品牌核心元素(褶皱)放在果汁瓶身等等...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HeyJuice与雪花秀合作款 ↑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HeyJuice与三宅一生合作款 ↑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共存的。

    虽然“美容”本身是一个更普遍的需求,但相比于“轻断食”,它的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产品的效果难以被感知。

    毕竟,三天不吃饭,光是喝果汁,不管是体重还是身体的其他感官,肯定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也是“轻断食”能比一般的减肥方法更加流行的原因之一)

    但喝几瓶果汁就能美容?可能更多还是心理上的因素吧...

    所以,如果真想做好“美容食品”,HeyJuice势必要在营销方面投入比之前更多的成本。

    先卖个关子:猜猜下图中的这栋楼房是干嘛用的?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招待所?农村信用社?金坷垃铁岭分舵?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总部大楼,而且位置是在魔都上海。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春秋航空



    小编虽然穷,但也坐过十几次飞机,航空公司里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春秋航空。



    首先是行李托运时,我那个已经免费托运过无数次的箱子,竟然被春秋航空收了 140 块的托运费。上了飞机,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我,竟然被告知没有飞机餐!何止没有飞机餐,连杯水都没有啊!等等,空乘小哥推销丝巾是什么鬼?广播还播放信用卡的广告?



    当然,现在我知道,这不是春秋航空 low,而是人家的战略打法——它的卖点就是票价低,同一趟航程,春秋往往能比别家航空公司便宜不少。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而且动不动还搞个 99 元专区。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票价打折了,服务跟着打折也是应该的嘛。

    渗透定价法



    春秋航空的这种战略打法,从定价的角度来看,叫做「渗透定价法」。



    所谓「渗透定价法」,即在产品进入市场的早期,将价格定在较低的水平,尽可能吸引最多消费者的营销策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薄利多销。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继续拿航空业举例,据内部人士透露,这是一个看起来风光、实际上利润微薄的行当,各大航空公司挣得都不算多。利润已经这么薄了,春秋还要降价,它要怎么生存呢?



    春秋的做法是丧心病狂地削减和摊薄成本:可花可不花的钱,一律不花;必须花的钱,一块钱掰成八瓣儿花。那么,具体做了哪些策略呢?



    1)只配置 A320 一种机型

    这样飞机和零部件都可以拿批发价,而且人员培训、维修保养只需要设立一个标准,费用大大降低。



    2)服务全砍掉

    没有免费餐饮,没有免费毛毯,行李的免费托运额度非常低。由于飞机停得离候机大厅远一点比较便宜,所以乘客登机的时候只能坐接驳车过去或者自己走过去,登机廊桥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春秋航空登机



    3)去掉商务舱和头等舱,全部改为经济舱

    这样座位数就比别家航空公司多了 50 多个。春秋甚至策划过设置站票,如果成功,“座”位又能增加 50 个。可惜最后被民航总局否决了。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设想中“站票位”类似吧台椅



    4)只要飞不死,就往死里飞

    别家的飞机一天飞 4-5 次,春秋的飞机一天飞 8 次。



    可以看到,为了削减和摊薄成本,春秋航空基本上把乘机体验拉到了火车硬座的水准,导致的后果就是投诉率超高,网上骂声一片。



    那么,采用「渗透定价法」的春秋航空盈利状况如何呢?答案是非常好,利润率稳居中国所有航空公司第一名。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2017主要航企收入利润率排名



    效益这么好,难怪租在这样破烂的办公楼里,春秋航空的老总也能乐开花了。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春秋航空公司总部大楼



    渗透定价法的原理



    为什么星巴克在中国卖这么贵?一文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大多数消费者买东西时,遵循的是一种很有趣的思考顺序。

    比如,天冷了,你要买双靴子,心理活动很可能是这样的:我要买双靴子,预算大概是 600-1000 块钱,什么牌子比较好?

    这个思考顺序的有趣之处在于,你是先定价格区间,再找对应的产品,而非反过来。



    因此,聪明的商人头脑中也会产生一种相对应的定价逻辑——先定价格区间,再生产对应的产品。当市场中某个较低的价格区间,没有相对应的垄断产品时,渗透定价法(薄利多销)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你很喜欢的优衣库就是这么起家的。

    上世纪 90 年代,连续高速增长了 20 多年的日本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整个社会进入了某种“新常态”。此时步入职场的 70 后们,在服装消费上陷入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他们买不起 LV、Burberry,但又看不上“达芙妮”和“美特斯邦威”。



    柳井正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将优衣库定位为「时尚、耐穿、廉价」的服装品牌,大获成功。时尚、耐穿不难做到,但与此同时还能做到廉价吗?优衣库的做法是:只设计很少的款式,但每个款式的订货量巨,这样就能把原材料的采购费和工厂的加工费压得极低,和春秋航空只采购同一种机型真是异曲同工。

    最终,优衣库服装的门店售价,比很多竞争对手的出厂价都低,对手还怎么玩?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渗透定价法的威力还不止于此,随着优衣库的品牌越来越响亮,它的订货量进一步增加,因此,原材料的采购费和工厂的加工费进一步降低,竞争对手想入场跟它 PK 更加困难。



    无独有偶,名创优品、小米手机等近些年兴起的品牌,走的都是这个「渗透定价法」的路数。



    在互联网行业,渗透定价法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极端,如雷军所说:

    “互联网公司从不打价格战,因为一上来就是免费。”

    曾经的杀毒软件 NO.1 瑞星,被免费的 360 打得丢盔弃甲;曾经的出行巨头出租车,被狂发红包的滴滴、快的整得集体罢工;在美团和饿了么的培养下,现在不优惠个十几块钱你都觉得外卖点亏了。



    一个小小的渗透定价法,彻彻底底地改造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渗透定价法的局限性

    渗透定价法固然好用,但并不是谁都能用的。它如下的几点局限性,你必须好好掂量掂量:



    1)需要足够的资金储备



    渗透定价法的定义不是便宜,而是比竞争对手便宜,

    没有雄厚的资金打底,哪儿来的底气玩渗透定价呢?倒闭的互联网公司那么多,大多数都是因为钱烧完了。

    2)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成本必须能逐步摊薄



    优衣库、名创优品、肯德基、淘宝店这种需要大量进货的商家最为典型,规模越大进货价压得越低,房租等固定成本摊得越薄。互联网公司更是如此,APP 做出来了,一百人也是用,一亿人也是用,成本越摊越薄。



    现在的滴滴显然不符合这个特点,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增加一笔订单都需要给司机一笔钱,成本摊不薄,所以滴滴采用渗透定价法时做一单就赔一单。而一旦它恢复高价,美团就入局了。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3)有损品牌形象



    低价天然就和逼格不沾边,一旦确定了价格,你的品牌形象就被牢牢地钉在了这个价格区间上,再想升上去就难了。

    在消费升级的洪流下,达芙妮、美特斯邦威、以纯等红极一时的品牌都遭遇了关店潮,而且越降价关得越快——消费者想买的是 500 块一双的鞋,你从 200 降到 100 又有什么用呢?

    优惠券、30元饮料与99元机票

    总结

    本文介绍了一种经典的定价策略——渗透定价法。即在产品进入市场的早期,将价格定在较低的水平,尽可能吸引最多消费者的营销策略。



    1)采用渗透定价法,新产品能迅速占领市场,甚至能教育市场、创造本来没有的需求(比如网约车)。

    而且,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企业能够借助大批量销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阻止竞争者的进入。



    2)渗透定价法也有其局限性,并非万能。

    它需要足够的资金储备,需要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能够不断摊薄。而且,商家必须谨慎选择价格区间,一旦选择了一个需求不断萎缩的价格区间(比如一两百块的鞋子),悲剧就难以避免了。



    3)渗透定价法看似主打一个“便宜”,但是它可能更接近消费升级的本质。

    正如雷军所说:

    很多人认为消费升级是越来越贵,我却觉得这是一条不归路;在现有的情况下提高效率,让人们用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更优质的产品。

    这才是消费升级背景下渗透定价法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