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尧精读《道德经》第10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对于这句话,世面上比较常见的翻译是: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于是它就会成为丑恶的。这种译法乍看起来似乎颇有哲理,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它很难自圆其说。难道美好的事物就永远只能被一小部分人知道,而绝对不能让天下人知道?为什么一旦天下人都知道了这件美好的事物,它就会由美好变成丑恶?举例来说,天下人都认为太阳是美好的事物。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将一片黑暗,生命将无法延续。可是当天下人都知道太阳是美好的事物后,太阳就因此而丑恶了吗?显然这是说不通的。
于是,又有了另一种常见的译法: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这种译法看似比较辩证,亦能与下文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句连接起来,可一旦深究下去,同样经不起推敲。如果这句话的本意与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句是一致的
,那么老子在行文时就完全可以并列使用,如“美丑相依,善恶相存,有无相生,难易相存”,又或者“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皆知有之为有,斯
无
已。皆知
难
之为难,斯
易
已
。
”这样同样可以解释的通,而且排比的气势会更足,那么老子为什么不这样写?为什么要把它分成两段,中间还要用个“故”字隔开?“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与“天下人都知道困难的事物是困难的,那是因为有简单的事物存在”这两句话有什么本质差别?其间的因果递进关系何在?老子为什么不说“难易相成,故长短相形”?更何况,如果按照这种解读,“天下皆知”四字的意义又在哪里?尤其“天下”二字的意义又在哪里?天下人都不知道,或者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某件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就能抹杀丑恶的存在吗?老子直接说“美之为美,斯恶已”,那不就行了吗?
其实,以上两种译法之所以会难以自圆其说,根本原因在于对
“知”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们全都把“知”字解读成了“知道”。那么,“知”字不是知道的意思吗?这是它后来的引申义,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说文》记:“知,词也。从口从矢。”其小篆的写法是这样的:我们看
“知”字的左边是“矢”,右边是“口”,矢是箭的象形,上部象镝(dí),即箭的尖头;中直象杆,下部象栝(guā),即箭末扣弦处,两旁象羽。因此,“知,词也。从口从矢。”意思是说话像射箭一样,传递得特别快,传递得特别远。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知道呢?当别人把这个信息用说话的方式传递过来了,我就可以知道了。我知道后,也可用说话的方式传递出去。于是,“知”便有了后来“知道”的意思,但其本意是“说话”,而老子这句话里的“知”字是用其本意。
接着再来看
“恶”字,通常它都被解读为丑恶、丑陋,而这同样是不准确的。《说文》记:“恶,过也。从心亚声。”段玉裁注:“恶,过也,人有过曰恶,有过而人憎之亦曰恶。”
那么,
“过”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其繁体字为“過”,《说文》记:“过,度也。从辵咼声。”段玉裁注:“过,度也。引伸为有过之过。”其小篆的写法是这样的:“辵”字,我们在“道可道,非常道”中讲过,是行走的意思。咼,古音kuā,《说文》记:“咼,口戾不正也。从口冎(guǎ)声。”
戾,音
lì,《说文》记:“戾,曲也。从犬出戶下。”可见,戾是个会意字,本义为“弯曲”,盖犬从关着的门中挤出,必弯曲其身。故“戾”字可引申为乖张、违背、罪过之意。
由此,我们便可得知,
“过”的涵义有二:一是说话过度、偏颇,二是因说话过度、偏颇而有过错。“恶”即是“过”,其涵义亦有二,一是有过,二是因有过而让人憎恶。这样,我们再来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就非常清楚了,老子是说:天下人都在说一件美好的事物是如何美好,就会导致偏颇和过错,最后变得令人憎恶。- 余世存:《道德经》里藏着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 思想食堂
- 【夜读】《道德经》里蕴含的八大精髓
- 姚尧的34周岁
- 【报告精读】用数据说话,2017年度民意白皮书有啥新变化?
- 夏日备课大作战——虚拟教研室《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2》第二期
- 外刊精读丨外媒是怎样评价中国的高考制度的?
- 今年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的报告,我们觉得这些点值得精读
- 《道德经》:安静,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
- 【托福】如何做精读?(2)
- 仅仅七个字,说透每个人的运势?《道德经》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