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史记》中的襄阳之战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 , 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 。 而在此之前 , 襄阳就颇受兵家瞩目 , 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南北对抗双方激烈争夺的热点区域 。 那么 , 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 , 襄阳颇受兵家瞩目 , 是南北对抗双方激烈争夺的热点区域 。 吴庆焘《襄阳兵事略·序》曰:“世之言形胜者 , 荆州而外必及襄 。 其用兵萌于春秋 , 茁于东汉 , 枝于三国 , 蔓于东晋六朝 , 而樛于宋之南渡 , 史策具在 , 可坐而稽也 。 ”周室东迁之后 , 随着楚国的强盛和立都于郢(后亦称江陵 , 今湖北省荆州市) , 江汉平原逐渐成为南方新兴的经济区域 。 楚地与北方华夏诸邦的交通往来 , 主要经过襄阳所在的鄂西山地 , 陆路可由郢都北上 , 过今当阳、荆门、宜城等地直趋襄樊 , 或称作“荆襄道” 。 涉汉水后经襄邓走廊通道进入南阳盆地 , 然后分为三途 。 分述如下:
其一 , 向东北穿越伏牛山脉南麓与桐柏山脉北麓之间的方城隘口(今河南省方城县东) , 到达华北平原的南端 。 如《荆州记》所言:“襄阳 , 旧楚之北津 , 从襄阳渡江 , 经南阳出方(城)关 , 是周、郑、晋、卫之道 。 ”这一途径又称为“夏路” , 是楚师屡次与齐、晋等国逐鹿中原 , 争夺霸主地位的进军路线 。 顾栋高亦言:“是时齐桓未兴 , 楚横行南服 , 由丹阳迁郢 , 取荆州以立根基 。 武王旋取罗、鄀 , 为鄢郢之地 , 定襄阳以为门户 。 至灭申 , 遂北向以抗衡中夏 。 ……如河决鱼烂 , 不可底止 , 遂平步以窥周疆矣 。 ”
其二 , 从南阳盆地沿白河支流河谷北行 , 越伏牛山脉分水岭 , 过鲁阳(又称三鵶 , 今河南省鲁山县南)、陆浑(今河南省嵩县东北)诸隘 , 则进入伊、洛流域 , 抵达号为“天下之中”的洛阳平原 。 《史记》卷40《楚世家》载庄王八年(前606) , “伐陆浑戎 , 遂至洛 , 观兵于周郊” , 并向使者王孙满询问周鼎之大小轻重 , 其大军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
其三 , 自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行 , 越今内乡、淅川入武关 , 经商洛山区过蓝田后 , 到达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 , 后人或称其为秦楚大道 。 楚怀王十七年(前312) , “乃悉国兵复袭秦 , 战于蓝田” , 遭到惨败 。 《史记》卷5《秦本纪》载昭襄王十五年(前291) , 白起攻楚 , 取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二十八年(前278) , 白起复攻楚 , 取鄢(今湖北省宜城市)、邓(今河南省邓州市) , “赦罪人迁之”;次年便攻克楚国首都郢城 。 前后出师均是走此条路线 。
此外 , 襄阳沿滚河东行 , 过今枣阳 , 可走桐柏山和大洪山间的谷道抵达随州 , 再顺涢水南下 , 经安陆、云梦进入江汉平原北端 , 抵达长江之滨的沔口(今汉口) 。
【爱历史】《史记》中的襄阳之战
文章图片
蒙古南宋襄樊战役经过示意图(1271-1273)(《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插图)
江汉平原与北方联系的水路 , 则是通过汉水运输航行 。 汉水又称沔水 , 发源自陕南凤县 , 过汉中、安康盆地后 , “自陕西白河县流入界 , 经郧阳府城南 , 又历均州及光化县之北 , 谷城县之东 , 又东至襄阳府城北折而东南 , 经宜城县之东 , 又南经承天府城西 , 荆门州之东 , 复东南出经潜江县北及景陵县南 , 又东历沔阳州北及汉川县南 , 至汉阳府城东北大别山下会于大江” , 几乎纵贯了整个江汉平原 。 《战国策·燕策二》载秦王威胁楚国说:“汉中之甲 , 乘舟出于巴 , 乘夏水而下汉 , 四日而至五渚 。 寡人积甲宛 , 东下随 , 知者不及谋 , 勇者不及怒 , 寡人如射隼矣 。 ”讲的就是将要利用汉水运兵伐楚 。
襄阳又是南阳盆地南部湍河、白河、唐河几条川流收束而下、汇入汉江的地点 。 因此 , 楚地与北国的水运交通 , 可从沔口溯汉江而上 , 经鄢郢(今湖北省宜城市)、石门(今湖北省钟祥市)至襄阳后 , 又可分为二途 , 或继续西行入汉中盆地 , 或转入三河口(或称三洲口 , 今唐白河口) , 北上直航宛南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曰:“白河 , 府东北十里 。 其上流即河南南阳府湍、淯诸水所汇流也 。 自新野县流入界 , 经光化县东 , 至故邓城东南入于沔水 。 ……或曰白河入汉之处亦名三洲口 。 吴将朱然攻樊 , 司马懿救樊 , 追吴军至三洲口 , 大获而还 。 又王昶屯新野 , 习水军于三洲 , 谋伐吴 。 《水经注》:‘襄阳城东有白沙 , 白沙北有三洲 , 三洲东北有宛口 , 即淯水所入也 。 ’”李吉甫曰:“邓塞故城 , 在县东南二十二里 。 南临宛水 , 阻一小山 , 号曰邓塞 。 昔孙文台破黄祖于此山下 , 魏常于此装治舟舰 , 以伐吴 。 陆士衡表称‘下江、汉之卒 , 浮邓塞之舟’ , 谓此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