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业陷入“烧钱大战”,互联网巨头们“降维打击”传统菜贩

作者:时代财经 梁施婷 编辑:梁励
“微信收款4元”“微信收款30元”……
早上7点到10点的菜市场 , 耳熟能详的到账提示音此起彼伏 。 随着太阳升起 , 菜市场变成了一个越来越激烈的“战场” 。
而另一边 , 15元的三黄鸡、2元的吐司 , 手机屏幕前也有不少人掐着时间准备在网络市场上实现“秒杀” 。
近日 , 一篇名为《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的文章引起广泛的讨论 。 文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互联网企业都涌入卖菜 , 那些靠卖菜为生的小摊贩怎么活?
在这一场产生于云端 , 基于算法和资本的战争中 , 传统的菜贩们似乎毫无还击之力 。
生意难做像大多数菜贩一样 , 阿辉卖菜也是一门“家族生意” 。 在阿辉位于广州的一个卖菜档口里 , 容纳下了阿辉夫妻两人 , 和他们的两三个亲戚 。
阿辉自嘲自己从小卖菜一直卖到大 , 初中毕业之后 , 命运仿佛已经安排好了一样 , 他顺理成章地接手了父亲的生意 。 “小时候寒暑假就从茂名来广州帮父母卖菜 。 到现在30岁了还在卖菜 。 ”
既是老板 , 又是采购、物流 , 同时也是店长的阿辉自打加入这门“家族生意”以来 , 几乎每天都会在凌晨两点起床 。
随后 , 阿辉就要开车赶往广州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 有时是芳村批发市场 , 有时是江南批发市场 , 然后再把菜运回位于越秀区的档口 。 这一来一回的路程 , 需要至少两个小时 。 日复一日 , 阿辉基本上每天都是早上6点钟开档 , 晚上9点收档 。
而在今年过完春节之后 , 已经十多年卖菜经验的阿辉开始隐约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威胁 。 他说 , 现在每天的进货量都需要更加谨慎 , 一旦到晚上还卖不出去 , 等到餐厅来低价收购 , 那就只能做亏本的生意 。
不仅如此 , 还有来自疫情的冲击 。 阿辉的菜档正处于市场的其中一个入口 , 坐拥着最好的人流 , 但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 , 原本宽大的入口已经被围了起来 , 仅剩下一个两人宽的出入口 。 “人流对生意有影响 , 再加上超市、电商都在竞争 。 ”
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生了人们新的消费习惯 。 生鲜电商“叮咚买菜”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 疫情期间 , 线上买菜迎来爆发性增长 , 每天新增用户超过4万人 , 客单也从50元被抬升到了70至80元 。 今年2月份 , 叮咚买菜的营收就实现了12亿元 , 而去年12月的单月营收仅为7亿元 。
全行业陷入“烧钱大战”,互联网巨头们“降维打击”传统菜贩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头豹研究院
与此同时 , 电商也在抢夺B端市场 , 前者有饿了么有菜、美团快驴等生鲜B2B品牌 , 后者有叮咚买菜正在测试的To B业务 。
因此 , 菜档供货给餐厅、食堂的路也越来越难走 , 目前阿辉只能寄望于能拉到一些单位饭堂的生意 。
事实上 , 卖菜已经不是一门发财的生意 。 “档口费每个月租金16000 , 人工费20000 , 小孩读书4000 , 停车费2000 , 油费3000 , 还有房租……”阿辉坦言 , 现在每个月的收入不会剩很多 。
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 对于卖了25年猪肉的老陈而言也是如此 。 老陈夫妻俩曾经靠着这档生意将3个子女养大成人 , 但要是放在今天 , 老陈说不敢想象 。
效率革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曾在《西都赋》中描绘了长安城作为四方物产汇聚和商人云集之地的景况 , “九市开场 , 货别隧分 。 人不得顾 , 车不得旋 , 阗城溢郭 , 傍流百廛 。 红尘四合 , 烟云相连 。 ”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 , 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难以见到 。
如今 , 中间渠道多 , 供应链效率低的商贩交易开始与现代社会“脱节” 。 以蔬菜为例 , 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研究指出 , 从生产端到菜市场菜贩手中 , 一线城市约经手4个左右的中间商 , 低线城市甚至更多 。
多次的转手既抬高了蔬菜价格 , 又提高了损耗水平 。 因此 , 有商业头脑的人们盯上了这门生意 , 他们砍掉低效的中间环节 , 试图重建一门新的、互联网化的卖菜生意 。